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思考 作者:许海东 来源:《汽车纵横》2020年第05期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多个国家都颁布了居家隔离禁令,大部分企业被迫停工停产,全球交通运输中断、各类商业活动被限制,涉及人员聚集的旅游、商场、餐饮、娱乐、体育活动均被禁止;新冠疫情对全球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产生了冲击,给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双重冲击的叠加,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大幅下滑。 疫情的防控是以国家为单位,各国政府的治理机制和应对能力、对民众的号召力、协调能力得到了强化和充分表现,也让各国政府和民众重新认识了国家和政府管理的重要性。审视上个世纪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国家和政府的作用是趋于淡化的。经济全球化跨越了国家的边界,给人类带来了经济效率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动因来自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冷战结束后,美欧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在政治和体制上已经没有对手,全球只剩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并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他政治、宗教问题都可以被经济大潮所同化。但这种推论目前来看都出现了问题。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是低端制造业的转出,让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加大。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中低收入人群的好处远没有带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那么大。由此引发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内部矛盾的激化,导致“美国优先”、英国“脱欧”等黑天鹅现象集中出现,特别是中美之间的直接竞争,让美国启动了逆全球化的趋势。 新冠疫情的防控也加深了对国家的重新认识。新冠疫情的防控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类似于战争时的紧急状态,可以不遵守经济交易中的契约规则,因此出现大量截留别国防疫物资的事件,甚至在美国还出现了联邦政府扣留其他州救济物资的现象,引发各国对政府、对主权的重新认识。疫情来临,国家需要对战略物资进行把控和分配,以维护本国人民的基本利益,因此疫情过后,各国都会反思和考虑其战略物资的未来供给,至少本次疫情带给政府和人民的隐痛和警醒,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在这种状态下,掌控核心战略物资的本国生产能力,缩短供应链的长度,以区域化布局供应链,将会成为各个国家的首选。即使这样布局有损经济效率,但供应链风险相对减少,有利于国家的把控,因此逆全球化的做法也会得到本国人民的理解和认可。 汽车是一种全球化的消费品,一般需要在本地化布局生產,而本地化的整车生产也需要本地化的配套供应链支持,除非芯片等体积小,运输方便的零部件可以在海外生产。 因此即使逆全球化势态的出现,满足中国市场的汽车供应链也不会大规模转移。但在中国生产而供应海外的零部件供应链,特别是对海外OEM的供应链,有可能会部分转移。但这种转移的原则应该还是以区域为单位来进行布局,一个国家会结合自己的能力来综合评估,确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和留在国内的核心配套件,同时也考虑可以分散到周边区域其他国家生产的其他配套件。总体来说,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影响是相对可控的。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坚定维护者和重要贡献者。面对全球化存在的问题,我们坚信全球化进程主要是受经济效率和技术驱动的,是客观力量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联合世界各个国家,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巨大的市场,坚持更高水平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与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同时努力保持我们的优势,升级我们的制造能力,补齐我们的供应链短板,塑造我们的品牌,中国的崛起将谁也无法阻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4d6884d2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