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二)速度课文,思考回答: 1、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孙权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劝学) 吕蒙 三国时吴国名将。 (就学) 鲁肃 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赞学) 概况: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本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对话)请简要分析。 孙权(严格要求 关心部下 勤奋好学 循循善诱)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是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鲁肃(敬才爱才 真诚待友) “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知错能改 虚心听劝 学有所进)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的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三)悟读课文,延伸拓展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品德,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 “开卷有益”的道理。) 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七)、教师结语,寄托希望。 同学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黄金时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学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希望同学们不虚度光阴,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才。 作业: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9a4d8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