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导学案 课题 课型 学习 内容 学 习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故事三首 新授课 班 级 五二班 第一首《泊船瓜洲》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导 学 过 程 课前 准备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 师导: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 个个小诗人的。(幻灯片1) 学 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首古诗的作者。(幻灯片3) 习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 过 程 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先学后教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诗句,了解内容。 1.同桌互读。 2.指名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3.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4.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1.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 学 习 过 程 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3..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4.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5..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6.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7.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学习第三、四句:(幻灯片14)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五、当堂训练 课件出示 六、作业设计 王安石写了不少思念家乡的古诗,请大家课后收集王安石关于思乡的诗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7523e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