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永安东门小学 林玲菊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串问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紧扣诗眼“还”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学习、体验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板课题),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后齐读。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若A:学生汇报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若B: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离家久——早想还)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习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 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 问: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讨论、升华诗情,体验作者情感: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4、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试着背诵) 5、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一个字吗?(------绿------) 2、师:对,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绿”字,推敲了很久,进行了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你能放到诗中读一读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呢?它好在哪里?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四、选字练习,学习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 动、 翻、 皱、 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很想还 简贴画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教后记:《抓住诗眼悟诗情 咬文嚼字学推敲》 一、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我打破了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而这一主线正是诗人情感发展的逐渐深入,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呢?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如抓住“一水间”“只”“数重山”体会诗人“离家近——很想还”,抓住“又”字体会诗人“离家久——早想还”,抓住“何时”体会诗人“思家切——不能还”。并通过板画贴图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教学至此,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诗人离家近、离家久、思家切却不能还呢?然后让学生猜测诗人不能还的原因,最后教师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此时便会油然而然对王安石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的那种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并深深地体会到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 二、咬文嚼字学推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选字练习”“自由填字”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5763c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