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传播学基本概述 摘要:传播学确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诸多不同学科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状况、近代化、城市化以及城乡之间的互动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关键词:乡村;城市;发展; (1)乡村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 乡村传播学是围绕乡村传播诸种传播现象进行探究的学科,它关注以信息为核心的乡村社会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传播机制、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者、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关注在乡村传播系统中传者与受众的角色、权利、身份与地位;关注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的构成、来源及其渠道;关注乡村传播系统的运行模式及其效果;关注大众媒介与乡村传播系统之间的关系。乡村传播首先侧重描述乡村社会内部信息传播关系的构建,但并不涉及发生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传播关系的发生过程,而这种传播关系的发生载体是乡村社会及其与乡村社会相关的城市社会形态,或者是现代化、工业化较为完备的社会形态,因此传播关系的构建双方就宏观而言是城乡之间,就微观而言是乡村社会内部村民之间传播关系的构建以及乡村社会的外出者、乡村社会外部的进入者与乡村社会成员之间传播关系的构建过程;其次,乡村传播侧重凸显出各种传播关系的产生流程,并对其中的各诸多环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次,乡村传播强调传者和个体受众之间的角色的平等性,强调传受双方的共同参与性和一致性行动力。总之,乡村传播是指对发生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社会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传播现象的总称,包括对传播关系的构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的描述;是对以地理区划为标准的乡村社区内部与城市社区之间所发生的传播行为、传播机制、传播生态环境、传播模式、传播系统等诸多传播现象的统称。乡村传播的研究内容包括乡村社会的传播类型、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播文化、传播者、受众以及与乡村社会发生信息交流的传播活动类型等。 (2)乡村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乡村社会系统、文化系统、政治系统乃至组织系统在晚清时期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民国以来的中国社会进程实际上是中国农村经济崩溃的过程,是中国广大农民贫穷化的过程。旧时的矛盾依然存在,新的社会矛盾又闯了近来,再加上外国侵略和天灾人祸诸种因素,农村问题遂成为引人注目的大问题。到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救济农村”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乡村建设”、“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那时在几乎所有政党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主张。而近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乃至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既承负着现代化进程也承负着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双重困厄,因而乡村社会变迁更多地表现为危机的加剧、交错和寻求解脱危机的步履维艰。在20世纪上半叶急切探求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出路的同时也是探求中国现代化出路的讨论中,学术界、政界、思想界、文化界、舆论界等各以自己的认识和思想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所谓重农主义派、重工主义派、工农并重派、农村复兴派、都市建设派、资本主义派、社会主义派、民生主义派、放任主义派、统制经济派、合作运动派、交通建设派、生产建设派等都试图在自己的学理论证框架中提出改造和建构中国社会发展的模式。1949年之后,基于对乡村社会传统组织力量的体认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政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渗入和控制基层社会各个领域,重新组织了基层社会。因此,乡村社会的转型是在打破传统组织力量,构建一种社会主义权力结构中进行的。1978年以来,中国的乡村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村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释放出大量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而且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天;小城镇的崛起,既成为乡村与城市的连接部,又成为中国乡村都市化的动力等等。但这种描述仅仅是从制度和组织的形态出发、以政策和理论的演进和描述为基础而得出的。中国乡村社会在20世纪以来的变迁过程,因为其历史背景和社会系统在不同区域的复杂性,即使是规划性的社会变迁也只是在结构和社会表层进行的。一旦这种规划的动作结束了,乡村社会在不同区域的文化特性和社会组织形态便重新趋向它们原有的形态,并结合现实性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如何认识这种种复杂的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过程,不同的利益群体做出了不同的探索和回答,因而便有了从各个视角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关注。自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关注便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热点,在一个多世纪的乡村发展中,积累了对中国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特征、信息传播模式及效果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领域主要是围绕乡村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并伴随着相关的社会运动和事件。并且,在此之间,发生的许多事件都与乡村传播学有关,民国大西北开发运动就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乡村传播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由外及内的乡村社会的整体传播,而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乡村内部的传播活动,它以外部推动为特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便促成城乡传播互动机制的创立,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就使得乡村成为传播中心。中国的乡村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演变进程一样,在漫漫的历史进展中,经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统治经济和文化变迁,这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在中国乡村信息传播系统的发生机制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3)乡村传播学的研究意义: 乡村传播学界定的是整个乡村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其立足点始终是受众和信息。对乡村传播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从综合视角更好地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系统,还可以为城乡之间的互动和发展提供很现实的依据,乡村传播学的关注点是对等的话语世界的人群,也唯有在这种意义下的城乡互动研究才是有意义的。首先,乡村传播学的研究可以为认识城乡互动形态提供新思路。城乡互动是在一种循环体系里发生作用的,这种循环体系的构建基于对于弱势环节的足够重视,在以往的研究视野里,乡村是一种被动的受动环节,是一种被动形态下的运动,而忽视了对于这个环节本身运作体系的研究,更加难以提及对于城乡互动的研究。对中国乡村传播学的构建而言,乡村传播系统作为主要的研究视点呈现出来,这种呈现是平等的,因此互动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其次,互动式相互反馈的形式,而不仅仅是城市对于乡村的灌输,乡村对于城市所给予的信息的反馈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尽管这种反馈或者只是在很狭窄的意义上起作用的。研究乡村传播学的目的之一便是在互动的形态中,将中国的乡村传播系统与作为主流的城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e32a57f01dc281e53af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