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词 桃花源记问答题 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桃花源记作者虚构的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 2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春节,别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先生,辞赋家,散文家 3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4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5俨然:整齐的样子。 6属:类 7阡陌:田间小路,南北向的为阡。东西为陌 8交通:交错相通 9种作:耕种作业 1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童,髫,古时候指小孩子下垂的头发 11怡然:愉快的样子 12要:通邀。邀请 13咸:全 都 14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5无论:更不用说 16延至:邀请到。延,引进 17不足:不必,不值得 18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扶,沿 顺着 向,原来,旧 19志:做标志 20规往:计划去 21寻:随即 不久 22问津:问路。文中指探访,访求。津,渡口 23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4才:仅 25相闻:指可以相互听到 26赔:详细地兑出 27惋:惊讶 28未果:没有实现 29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宽阔的样子 30诣:道 二 用原文填空 1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觉是:渔人甚异之 3渔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 4侧面写出桃花源不容易被发现的原因:初极狭,才通人 5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语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写桃花源里面的人们生活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8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豁9根据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了一个至今沿用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10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然开朗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 问答题 1作者借对桃花村环境,人们生活情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现实不满,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对和平安居乐业的生活的热烈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2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村之美有何作用? 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了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中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①桃花源人时代的变迁,战乱的频繁和百姓的苦难叹惋 ②因为本文主要是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上的战乱,另外桃花源外面的事世人皆知,所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4《桃花源记》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 答:作者追求的生活是;环境美丽和谐,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全,社会风气淳朴自然。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桃花源? 答:①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这就是景色优美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战争,社会平等,生活安定,却与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理想境界 ②然而这样的理想社会与当时无法实现的,因为只是幻想。 6本文第二自然段描写桃花源的美丽景色,请从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答:①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③人民生活:自由快乐 7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写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的道理和启示? 答: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用,必须要经历一些艰苦磨难。 8第三段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写桃花源人介绍秦朝时避乱来此的经过。 9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因为桃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留住这个绝境,不想外面的人打搅现在的生活。 10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环境? 答:作者通过这品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11你认为桃花源成为人们心中生生的人间仙境的原因有哪些? 答:环境优美安宁和平,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安定快乐,热情好客。 12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 答:喜欢当今社会。因为桃花源带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实现的空想,而当今社会是高度文明极度繁荣的社会,是桃花源无法比拟的。 13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答:桃花源在当时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社会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 14忧民生痛苦,盼百姓和乐 15如何让评价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 答: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只表达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的作法,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58fc3fff705cc17552709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