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著自读的指导

时间:2023-04-17 07:06: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名著自读的指导

语文学习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步骤。按照课程的设置,中国的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在语文学习中就会遇到专门的名著阅读环节,这个环节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国内外经典名著的阅读。在经过了六七年的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之后,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不论是阅读数量的积累,还者是阅读效能的提升,都应该相当可观,并能够按照学习的需要或自己的喜好自行进行阅读。这时,有关阅读的自学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1至必修5“名著导读板块向学生推荐的书籍包括:《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莎士比亚作品(一般会安排学生阅读《哈姆雷特》)、《谈美》、《三国演义》和《堂吉诃德》。其中,小说占有绝对重要的分量。这些书籍要求学生在不足一个半学年(最多十五个月)的时间内阅读完毕,学生必须阅读完一本书籍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四十五天。这四十五天,学生在正常生活、学习、完成各种作业之余,能真正用于阅读的时间,实在是令人不忍心计算。因此,给予学生自读指导,不仅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需要,更是保证阅读质量的需要。

我认为,名著阅读的关键在于:通过阅读,学会质疑;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这种阅读的方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六字方针,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高中阶段的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毕竟阅读是一种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只有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才能在脱离学校环境之后仍然不停止阅读。

那么,该如何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阅读呢?

首先,要对学生所阅读的书籍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很难想象会有一位把自己都不曾阅读过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并够胆量进行该书籍阅读指导的老师)。通过备课,教师充分整合书籍基本情况,并以资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减少学生阅读前的工作量。

比如必修3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红楼梦》,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备书。《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书?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怎么产生的?关于作者曹雪芹,目前主要有哪些争议?曹雪芹为什么能写出《红楼梦》来?应该如何理解《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主要是什么?

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但对教师自身发展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自我充电。

其次,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证阅读效率,可以明确如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时间。以书籍长短和难易程度为标准,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应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量的阅读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他们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按照阅读计划和阅读要求配合教师完成自读任务。

比如必修1推荐阅读的书籍《论语》,虽然只是薄薄一本,总字数不多,但因为是文言文作品,所以阅读时间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而必修4推荐阅读的书籍《谈美》,学生基本上可以无障碍阅读,阅读时间就可以相应缩短。

2、明确阅读的内容。即让学生知道该阅读什么,该达到什么理解层次。在为学生设计的读书笔记本上,我会专门规定好单次阅读的起止章节或起止页码,并留有记录阅读内容概述的空间。一般来说,小说情节的概述如果准确得当,基本上是达到了理解的最简要求。 在阅读必修5推荐的书籍《三国演义》时,可以每次选择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话英雄。学生在阅读了指定故事之余,还可以根据自己


的兴趣和能力,加量阅读与指定故事相关的内容。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每一次的阅读具有整体感,而且还能让阅读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有更加弹性的选择。

3、明确阅读的方法。我认为对学生而言,最好的阅读方法是带笔阅读。把一些关键语句、关键词着重标记起来,圈点勾画,或进行适当的摘抄,不仅完成了为阅读而布置的部分作业(这是学校教育中必然存在的现实),而且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思考,才能在阅读完规定的内容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在学生理解书籍内容、初步探究的基础上自行解决问题。

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这样的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另外根据需要指导学生可以边看书边进行探究,在阅读过程利用各种辅助手段解决问题。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较多的现代汉语非常用字,这时,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4、明确阅读的要求。阅读要求的提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在了解了阅读的具体要求之后,也就知道了在阅读环节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时,学生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加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必修4推荐阅读的书籍是莎士比亚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一般选择《哈姆雷特》作为阅读对象。关于《哈姆雷特》的阅读要求,我一般会提出以下几点:《哈姆雷特》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种性格特点对情节的发展有影响吗?《哈姆雷特》对你个人而言最大的触动是什么?《哈姆雷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中国传统文学的语言表达有什么样的差异?

这些阅读要求,并不是一次就让学生明确的,而是伴随着他们阅读的展开和深入,依次提出。所以,它不仅不会约束学生的自我思维,还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亮点,深挖亮点 这种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探究的兴趣,不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阅读,在阅读中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运用各种手段自己分析问题,并最终对问题进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决,这难道不是阅读所追求的最好结果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fc400e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