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清明》的朗诵与吟诵

时间:2022-12-07 01:1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杜牧《清明》的朗诵与吟诵

作者:谭蕊 陶安娜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

摘要:从先秦时期到清,我国的读书法一直是以吟诵为主。到民国时期,话剧式朗诵逐渐传入我国,传统的读书法也随之受到影响。后来,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教学,彻底改变了旧式的读书法。现如今,普通话朗诵成为主流的教学教育规范,而吟诵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实,吟诵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本文以唐人杜牧的七绝《清明》为例,比较分析吟诵与朗诵两种诵读方式对诗歌涵义的解读。 关键词:杜牧;《清明》;朗诵;吟诵

在古诗词的学习展示中,诵读是一种常用的手段。通过诵读的声音,不仅可以表现出诗歌的内容,而且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对于不同的诵读,其方式、效果皆有区别。因此,朗诵与吟诵在古典诗词学习表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

朗诵和吟诵在概念界定方面有区别:朗,明也。诵,基本字义之一是指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朗诵也可以理解为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有感情跌宕的诵读或背诵文章。它着重强调用多种语言表达形式,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陶冶读者的性情。朗诵的同时经常伴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和恰当的背景音乐,以配合表达读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引起听众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而吟诵,尽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华锋先生在《吟咏学概论》里提吟诵包括了吟咏与诵读;吟咏与诵读都属于吟诵的一部分,但是,吟咏与诵读还是有细微的区别,因此笔者愿意将诗词曲的吟诵称之为吟咏,将经史文赋等散文的吟诵称之为诵读。诵虽然没有西方音乐有固定时值的节拍,但在近体诗出现以后,随着近体诗明显的规则,也逐渐有了相对的节奏。吟诵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随着感情的跌宕起伏,控制自己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把内容以类似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使有吟诵者对诗歌理解有误,也可以通过近体诗的节奏矫正自己的认识偏差,从而正确体会作者感情。关于吟诵规则,徐健顺老师在《普通话吟诵教程》里提过,有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虚实重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等方法。

那么,对于古诗词来讲,究竟普通话朗诵和吟诵哪个更能体现出古诗词背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蕴和巨大魅力呢?在此,我们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为例,对朗诵和吟诵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按照朗诵的读法,中国著名配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徐涛老师是这样朗诵的清明时节——纷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处有?牧童遥指——花村。其中,清明,雨,路,欲断魂,何处有,牧,遥,杏花村这几个字在朗诵时声调较其他字高,以示强调。可以听出:雨纷纷字重读而纷纷延长得较长,应该是那种毛毛细雨。同样的,欲断魂虽重读,但声音延长的很长,听上去诗人似乎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遥指二字中间也没有过多的停顿,就感觉是顺着牧童的指头看去,就能看到酒家。徐涛老师在朗诵时,还配上了背景音乐,运用自己独特的雄浑的嗓音,赋予这首诗自己的感情。通过对徐涛老师朗诵的整体感受,可以感觉到诗人在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春天赶路,看着路上的人们悼念自己失去的亲人,诗人也很感伤。这时候诗人看到一个放牛的小牧童,所以问他附近哪里有酒家,小牧童指着杏花深处说就在那里啊。因此,通过听优秀的朗诵,朗诵者会带听众迅速进入另一个世界,帮助听者理解诗文以获得自己对诗文的直观感受。

按照吟诵的读法,南怀瑾先生吟诵为清明啊——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啊——遥!指!杏花啊————其中,节,欲,断,借,牧,遥,指这几个字是重读。纷纷两字先是重读然后延长,听起来显得厚重。同样的,杏花村读的时候也延长许多,但是没有纷纷声调重,听的时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我们根据南怀瑾先生的吟诵调分析这首诗:此诗题目《清明》,内容围绕清明节展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首先看这个字,字之后的字就是仄声了,它是第一句中的最高音;它在古代汉语里还是个入声字。所以,它在这里就是刻意强调今天是一个,就加重了音调。在古代,清明节是很重要的事,有关人伦道德,可是杜牧却回不去。其次,首联中有两个字。第二个字是韵字,就要比第一个在吟诵的时候拖得长。纷纷如果说大雪纷纷就能感觉到,是描写雪大的。因此,对于这句诗,闭口收韵,就能感觉到,这不是春日里的毛毛细雨,而是绵绵不绝令人发寒的冷雨。

再看颔联,路上行人欲断魂。前边说过清明下起了令人发冷的瓢泼大雨,所以路上好走。在古代,凡是有公职在身出差的人才叫行人。看看杜牧,他出生于诗书之家,祖辈三朝宰相。从家境来看,杜牧也是一个富二代,本来也不必背井离乡变成一个行人,但他有儒士情怀——“学而优则仕。遇到清明节,远在异乡,不能去扫墓、祭祖,天还下着大,雨他还得赶路,这些因素都加到一起,就有了欲断魂字还是入声字,强调一下自己恨不得断魂的心境。是韵字,还是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前边说了,杜牧离家在外做官,清明节时,他恨不得把自己的魂散去,回归故土,和家人团聚,这就是欲断魂 然后就是颈联借问酒家何处有。这一句仄声就有五个字,且字为入声字,吟的时候显得很急促。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方面杜牧是想借酒浇愁,另一方面,他也想在淋雨之后喝口酒暖暖身子。

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一个入声字,也是表示强调。牧童是杜牧在雨中路上遇到的可能问到酒馆位置的人,所以他心情一下激动起来,终于可以喝口酒暖暖身子了,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强调。而且牧童,是小孩子,无忧无虑,和诗人就形成了对比。可是牧童遥指杏花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刚有燃起小火苗的心情瞬间就被泼灭了。再看杏花杏花在清明前后开,开败也就开始衰落了,也是一个意象。中国人讲落叶归根,花开花落就有了思乡的感情。

对比《清明》的朗诵和吟诵,可以明显看出,在古代汉语知识和情感把握上,吟诵要远远比朗诵占优势。在深刻学习语文学科知识上,吟诵涵盖的内容更具体更全面。在情感把握上,吟诵可以充分体现出诗人在写诗吟诗中加入文人特有的儒士情怀、人文精神和融入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体会到诗人此起彼伏的心情状况。可以看出吟诵更能贴近诗歌本意,更能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契合。但是,传统吟诵有方言的限制,对听者的儒家涵养也有一定的要求,较难普及。而朗诵虽然只是在表演形式上占优势,但更能面向普通大众,达到教育普及化的要求。

朗诵有受众基础,但在意义领会上会产生偏差;传统吟诵在体会古诗文涵义方面有优势,但是普及学习有阻碍。所以,结合国家通用语与吟诵规则的普通话吟诵是值得推广的。因此,作为大学生,尤其是文学院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吟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即使普通话朗诵已成为主流,吟诵作为传统读书法,也一定会重新以勃勃生机和巨大魅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璀璨。 参考文献:

[1]华锋.吟咏学概论[M].大象出版社,20131.

[2]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2012《清明诗会》_科教台_中国网络电视台[EB/OL].http

//kejiao.cntv.cn/C27555/classpage/video/20120404/100502.shtmld2012-04-04 1603. [4]清明節:正解诗词——《清明》[EB/OL]https //mp. weixin.qq.com/s/kyjyDnITHwNTrKfwaNVyBw201904-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eb074631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