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比较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教师在引导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时应使两个比较竞争学生之间的差距适度:差距太大将使学生放弃努力,差距太小则学生不努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渐进提高、多元化比较、学会合作,全面进步。比较竞争能普遍运用于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并能应用于家长和教师的激励以及教学管理。 【关键词】:社会比较理论 适度差距 比较竞争 教学应用 一、设置大小合理的比较差距 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能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应安排两两比较竞争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适度。 1.差距太大将导致绝望,差距太小将无法激起动力。激励理论和实践证明,每个人都有竞争的天性。现实中看到不少人甘居现状,放弃竞争,不是他们没有竞争的天性,而是他们以前做过多次竞争,结果遭受了多次打击,导致他们放弃了竞争,不敢再竞争。因为一次次失败使他们形成了思维定式:再竞争只能再失败而已。不幸的是,我们一直在这样摧毁大多数人竞争的雄心。社会普遍使用的竞争竞赛方法是树立一个最高的目标或树立一个最优秀的模范,要求人们去实现这个最高的目标或与这个最优秀的模范竞争竞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表扬班级里和学校里最优秀的那一个或几个尖子生,总是要求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希望其他学生都成为那几个尖子生。家长总是要求孩子向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学习。这样的做法只能导致失败。因为成绩很差的学生感觉自己与优秀生之间的差距太大,他自己首先就放弃了这种“不可能的竞争”。即使差生不放弃竞争,最后的结果往往只能是让他们再一次承受打击,最后湮灭竞争的雄心。激励的目的是要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力,让他做到自己的最好水平,而不是让他做到他不具备的,不切实际的那个最高标准。当然,若差距过小,不能激起主体赶超的动机也激发不了动力。 2.人具有可塑性,?过一步步的进步,它可以实现更高的目标。差生基本不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实现麻雀变凤凰的目标,除非有特殊?因。教师给学生制定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都必须是可实现的合理目标,并以逐步提高的方式牵引学生进步。当一个学生成绩50分时,让他追赶一个60分的目标学生;他达到60分时,让他再追赶一个70分的目标学生;如此渐进提高,直至达到他进步的极限。 3.“适度差距”的判定取决于学生的认知而不是简单的分数差距。例如一个学生平常都是九十分以上的成绩,某次考试因为生病只得了五十分,下次考试让他挑战九十五分的同学他会信心十足,让他和五十五分的同学竞争他会认为受到了侮辱。假如一个学生每次考试都只有五十多分,从来都是不及格,要求他挑战一个六十一分的同学他也会觉得难于成功。让学生自己锁定自己的竞争目标可能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学生对自己和学习行为的认知有限,有的学生可能会好高骛远,订出宏伟的目标,最后成功不了,反而受到挫折。也有学生害怕失败,制定的目标很低,虽有助于竞争成功但激励水平没有达到最高。老师指导学生分析情况,制定目标,在成功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验,失败后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因,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引导良性竞争 教师在引导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时,不仅要把握好差距的大小(即“量”)要适度,还要掌控好比较竞争的“质”要正当。如果把握不好,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教师在激励学生进行比较竞争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良性地比较竞争。 1.若差距缘于不可人为改变之因素造成,主体会放弃赶超的努力。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常常把造成某种行为结果的?因归结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和机遇四种。[3]老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对失败或成功进行归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归因于可以人为调节的?因,如准备充分、态度端正等等;不可归因于无法人为改变的?因,如运气和机遇。可人为改变的?因能够激起学生个人的努力,因为他认为他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而实现目标。无法人为改变的先天?因只会令失败者安心于失败,因为他觉得不是他努力不够,他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接受天定的结果;还将使成功者未来遭受失败。因为他认为胜利来自于天定而无需努力必然招致未来失败。 若差距被人为设置的不公平障?固化而不能赶超,主体将放弃赶超并心存怨恨。现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蔓延进校园。例如,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受老师垂青,在担任学生干部方面享有优势。家庭背景差的学生无论怎样正常努力,都弥补不了家庭背景带来的差距时,他们就放弃努力,并且怨恨老师、怨恨社会。应该公平竞争,?努力、?成才。 若差距可以为不正常捷径赶超,势必引发不正当竞争。若给老师送礼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重视,即使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要让位于送礼者,则会在期望老师重视的学生中掀起送礼竞争。要保证学生通过正当途径和正当努力实现赶超,才能正确发挥比较动力的激励作用。 2.比较的目标要具体,要有高的刺激频率。心理学研究证实,具体的目标远比模糊的目标有动力;过低的刺激频率将不能产生持续有效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月考成绩每月重新编座位,相邻两个学生的成绩差别适度。比如学生甲58分,学生乙65分,学生丙90分,学生丁85分,则安排甲乙同学邻座,丙丁同学邻座,并对他们分别谈话告知互为比较竞争对象。比较竞争对象两两邻座,彼此目标具体、刺激频率高,能刺激起有效的比较竞争行为。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胜的欲望,学生?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比较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一个人没有竞争对手也一定会走向懈怠和退步;一个没有对手的集体,也将会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集体。因此,教师应广泛而正确地应用社会比较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88c5a63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