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略说《诗经·国风》之美 作者:魏岱华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5期 【摘要】《诗经》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 【关键词】原初;自然;文辞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它集歌乐、舞蹈、燕飧、祭典于一体,其表达的风情蕴藉,即是华夏先民在精神创生期的所感所思、对自己生存世界的理解、意义宣誓及善恶美丑的现实反映。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 一、原初之美 《诗经》中的“诗篇”,最初不是以现代人所谓的“诗篇”形式问世的,而是以“唱词”形式出现。傅斯年先生在其《诗经讲义稿》中指出,《诗三百》“是自山谣野歌以至朝廷会享用的乐章集,本是些为歌而作、为乐而设的。”而《诗经》中的《国风》篇乃是以采诗或献诗为主要方式集四方之音的集子,多数为地方民歌。歌者中,劳者叙其事,寒者叹其衣,征者伤别离,爱者抒其情,皆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之于这些诗篇,若不回至原初视觉赏之,定不会全然且真切地感受原汁原味,美感亦将失去大半。 譬如《周南·芣苢》篇。此篇与后人诗词之细密不可等日而语。但若我们在品读中借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跨越千年至那一国度,那一山川风土之中,当是这样一种景与味:“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即便有学人解读此篇为祈子仪式上所唱之乐歌,同样以联想与想象还原祈子场景,亦可感受古风古俗之美。 再如《周南·桃夭》篇,它以灿灿桃花喻新娘之适龄风华;以斑斑其实、蓁蓁其叶预祝新人为夫家带来吉祥。读者若在潜心涵泳此篇时,想象当初新人出嫁的盛况,想象新人出嫁时亲朋们美好的祝福歌唱,想象热烈而鲜嫩的簇簇桃花与红巾翠袖的新人相映照,该是多么吉庆的光景!每每如此,在阅读中,以合理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还诗歌以原初景象、物象和事象,美自会在读者心中摇荡生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歌比之诗,更具音韵旋律之美,其抒情性更胜一筹。《诗经·国风》篇中的诗歌,歌唱在先,成诗在后。虽今昔相距三千多年,但今古之人情理亦是相通。诗篇中的第一歌者未必定是善歌者,他们皆因所遇不能用语言足以表达,于是,有一天,因缘感发,就那么咏唱了出来。故此,在阅读诗篇时,不妨将自己忘掉,拟作那个第一歌者,以这样“在场”的方式去心味、心观、心游,在“无我”中“孤立自足”,诗歌之美亦会从固态的文字中苏醒过来,鲜活起来。以咏唱再现诗歌的原初风情,亦是感受诗歌之美的好方法。 二、自然之美 启功先生在其《启功讲学录》的《论文学》部分中有言:“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长出来的”自然没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刻意,比后者少了些人工雕饰成分,更多了几分真切和“情动于衷而辞发”的自自然然。《论语·为政》篇中,孔子一言以敝《诗三百》为“思无邪”,亦有说诗篇之情真意切无矫饰的成分。傅斯年先生在其诗稿讲义中也提醒读者注意,不要以“后人诗中艺术之细密,去遮没了《诗三百》中挚情之直叙”。在他看来,诗人倘若斤斤于艺术之细,便是一种衰落的趋势了。后人之诗,虽然刻画得极为工丽细密、意匠曲折,但失去自然朴质,其情意非诡化者所能领悟,故“《诗经》之最大艺术,在其不用艺术处”。 譬如《召南·摽有梅》篇,写的是一位待嫁女子,望见梅子落地,触发青春将逝之伤感,因此歌咏传情。周时代有“会男女”的一种野性习俗:在仲春时节,青春男女会聚,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属意的男子,对方若同意,会在一定期间送上礼物,二人便可结为夫妻。故有学人认为这是一首掷果时女子们唱的歌。不论是哪一种解读,诗篇中都显露出歌者毫无掩饰的切直、心口如一的单纯、无所顾忌地对求偶之情的袒露以及所激荡出的原始生命力。在读者的反复吟诵中,我们这个过分被“文化”了的古老民族,在其少年时的若“粗野”若“璞玉”般的青春气息就会乍然再现。 《诗经·国风》篇多为感发之作,有很多诗篇皆以自然之物比兴,以清新自然态抒发和袒露出真性情。纯净无过于洁白,艺术无过于自然,这便是又一种美。 三、文辞之美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如《邶风·击鼓》篇直接陈意抒情,其“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句,最能撼动人心,已是千古名句。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诗经》篇章里比比皆是。如《周南·樛木》篇中,用“樛木”喻新郎,用“葛藟”喻新娘,用“葛藟累之,葛藟荒之,葛磊萦之”喻新郎新娘天作人和,情意缠绵,可谓恰如其分;《卫风·硕人》篇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之句,使硕人之美鲜活于纸上。兴者,先言他物再引起所咏之辞,故多称“起兴”。这种表现手法对诗歌中渲染气氛、创设意境有非常作用。兴句,又兼有象征、比喻、烘托等成份,它原本是诗人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即使有实在的意义,亦是虚灵缥缈,让人浮想联翩,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e99e045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