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范例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 本篇文章作者绿洲,是长沙松坡读书会书友周子瑜的朋友,因从朋友圈里窒息长沙松坡读书会第 7 期,组织书友阅读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经典作品《乡土中国》,深受影响,也跟读了此书,如是也就有了一下感想。虽然是一篇“迟到”的读书笔记,但绿洲先生这种深度的思考,值得我们读书会的诸位书友学习,借鉴。能从具体到宏观架构,再回到当下的社会现实,深入阐述该书的某一个点。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里深刻剖析了中国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里的农民世世代耕种土地,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有了土地就有了安全感,离开了土地就没有了安全感。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农民从他们的思想到内心,都不会轻易离开土地。闯关东的山东人听说关外有一块广褒无垠的土地,便成群地去闯去找。现在的年轻人离开家,到遥远的城市打工,他们都要在老家有一处房子,有一块土地。无论走多远,无论打拚的好坏,那一处房子、那一块土地永远都是他们的“安全岛”。 《乡土中国》一书也象一盏明灯,照亮了披着面纱的政治,让我们了解各种外衣下包裹着的内核。中国的土地问题一只存在着。明朝败亡在哪里?在于亲王分封土地、权贵抢夺土地,豪绅大户扩张土地。农民十之有九是佃户,只能受 盘剥压迫,且没有抗风险能力,稍有天灾人祸,便家破人亡,只能揭杆而起。李自成从商洛逃出时仅有千余老八队义军,然而他到河南后,不攻城,只践行他的政治主张,打土豪分田地,赈济灾民,不纳粮赋,不到一个月起义军神话般壮大到十万之众。 正剧里那些从莫斯科回来的马列者因为喝了洋墨水,自认高明,总是抱着苏联的某些教条,不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太上皇架式指导中国革命。于是攻打大城市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建立根据地成了占山为王的流寇。屡战屡败成了必然的结果,屡败屡战成了考验革命意志的试金石。而从山沟沟走出的毛与农民在一起,想农民之所想,且精读古书,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提出在农村建立政权,领导农民第 1 页 共 3 页 打土豪分田地,终于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国内战争也被称为土地革命战争,可见土地对于中国革命成败的重要。 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土地成了国家的,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在大跃进时期,土地的使用权也收归国有,农民想种什么不由农民说了算,而由各级政府说了算。这是在土地政策上的又一次循环的左倾思想,最终导致放卫星、大锅饭,饥荒。 改革开放,安徽小岗村首先把土地分到农户,农民有了土地的使用权,有了自由支配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田 还是那块田,昨天饿死人,今天吃饱饭。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卖地“造房革命”从大城市悄然开始(此处不称运动,也不称现象,而称革命,是因为它对以后的中国,对国人的思想产生了不可预测的深刻长远的影响)。这场“革命”有它积极的一面,它使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积聚了大量财富,高铁、高速公路伸展到全国形成一张密集的交通网,高楼林立,仿佛中国进入了世界富国、强国之列。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政策的短期性、急功近利性、不顾实际的东西与南北,沿海与内地、发达与落后地区的一刀切,造成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模糊,由此而引起的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并引发权力寻租,官商或明或暗地“合作”。于是市长会卖地就是一位执政能力强称职的好市长。商人不需要文化,文盲只要会“种房”也会成为亿万富翁。共产的鼻祖马克思的价值论似乎也不灵通了。纲法废驰,价值取向颠倒,钱取代了一切,成了真正的上帝。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没有了信仰,失去了精神的家园。 如何理顺社会乱象,如何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还是要从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入手。对土地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政策。要分沿海与内地、发达与落后、平原与山地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要从过去的“简单的卖地”到“复杂的卖地”转变,再到承租土地的转变。从本原上体现土地归国有的主体性,从根上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走共同致富的社 会道路。 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要从一开始便杜绝一卖了之的直线条思维。要合理分配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要建立土地使用权的行政等级,要提高土地使用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09a802889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