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9 过氧化钠性质实验探究 1.比较下列四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①Na2O2+CO2 ②Na2O2+SO2 第二组:③Na2O2+FeCl3(溶液) ④Na2O2+FeCl2(溶液) 第三组:⑤SO2通入品红溶液中,加热 ⑥Na2O2加入品红溶液中,加热 第四组:⑦NaOH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⑧Na2O2固体加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1)若第一组②不产生气体,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第二组中③④的现象是否可能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⑤⑥反应中可能产生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4)预测⑦⑧反应中可能产生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答案 (1)Na2O2+SO2===Na2SO4 (2)可能相同 (3)⑤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红色;⑥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不能恢复红色。前者是因为SO2与品红溶液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后者是因为Na2O2具有强氧化性,将品红溶液氧化为无色。 (4)⑦溶液变蓝,⑧溶液先变蓝后褪色。前者是因为NaOH溶液呈碱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后者是因为Na2O2与H2O反应生成NaOH,溶液呈碱性,同时Na2O2又有漂白性。 2.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装置Ⅰ中的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稀盐酸 c.小苏打 b.稀硫酸 d.石灰石 (3)实验时,应先打开弹簧夹________(填“K1”或“K2”),观察到预期现象后,关闭它,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 (4)实验过程中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始终不复燃。 ①为观察到最终木条复燃,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认为即使采纳甲的建议且最终观察到木条复燃,也不能证明CO2参与了反应,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达到实验目的,应补充的实验是:取最终反应后Ⅲ中所得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Na2O2+2CO2===2Na2CO3+O2 大于 (2)bc (3)K2 (4)①除去未充分反应的CO2 ②水与Na2O2反应生成O2 (5)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此反应是放热反应。 (2)依据实验目的,需要干燥CO2,所以装置Ⅰ是制取CO2的装置,因为盐酸易挥发出HCl,所以应选择稀硫酸、小苏打。 (3)先通干燥CO2,然后再通湿润CO2进行对比。 2-。 (5)证明反应后固体中含有CO33.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可供选用的反应物只有CaCO3固体、6 mol·L-1盐酸、6 mol·L-1硫酸和蒸馏水)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液体试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E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开始时测得样品的质量为2.0 g,反应结束后测得气体体积为224 mL(标准状况),则Na2O2试样的纯度为________。 答案 (1)6 mol·L-1盐酸 (2)除去气体中的HCl 吸收装置D中反应剩余的CO2 (3)2Na2O2+2CO2===2Na2CO3+O2、Na2O+CO2===Na2CO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8dafbb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