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刈麦》看白居易的政治情怀

时间:2022-04-23 15:15: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 观刈麦》看白居易的政治情怀

这是一首写老百姓劳作的诗,印证他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中的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同样的作品还有《卖炭翁》

哀民生之多艰 ,可见,白居易走的是群众路线。群众在古时称作百姓。“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以民为本,善良的白居易深知。

下面来看看白居易勤勉为民,情系百姓的诗意人生。

诗意而伟大的传奇一生。

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白居易自小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只替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他用一生去践行。

希望为官者多学白居易,民之幸也。

(部分文字来源于百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af9749bb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