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课程实例教学实践

时间:2023-04-08 10:2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线性代数课程实例教学实践

【摘要】大学数学利用实例教学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线性代数利用实力教学的问题,对深化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对线性代数教学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同时,也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优化线性代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线性代数;实例教学

线性代数是高校理工类及经管类专业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使学生初步具有理解逻辑关系、研究抽象事物、认识并利用数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国内高校所有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均开设了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线性代数课程.数学作为理工及经管各学科共同使用的一门科学语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它后继课程的学习,至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虽然线性代数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在各个高校内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课程。在三本独立学院里,这种状况更是明显.传统的以教师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综合型、创新性人才的要求.所以,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努力提高线性代数的教学质量.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进行过一次广泛的调研,对课堂讲授、实例教学、视频教学等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对比,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及观念培养上,实例教学的效果排名第一;在传授知识和学生所得知识的留存度上,实例教学排名第二,可见,实例教学对当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重要的基础课程.下面我以线性代数教学为例,提出对线性代教学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1.以实例引入概念增强学生的记忆留存度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真正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思想方法。矩阵作为线性代数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它教学形式不容忽视,下面笔者就以矩阵概念的引入为例,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格尼斯堡七桥问题来引起学生兴趣,18世纪在哥尼斯堡城(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普莱格尔河上有7座桥,将河中的两个岛和河岸连结。城中的居民经常沿河过桥散步,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一次走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始地点。这就是七桥问题,一个著名的图论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人们始终没有能找到答案,最后问题提到了大数学家欧拉那里。欧拉最后将七桥问题就等价于一笔画问题。欧拉注意到,每个点如果有进去的边就必须有出来的边,从而每个点连接的边数必须有偶数个才能完成一笔画。图的每个点都连接着奇数条边,因此不可能一笔画出,这就说明不存在一次走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的走法。欧拉对七桥问题的研




究是图论研究的开始,同时也为拓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初等的例子.当然



七桥问题也可以作为矩阵概念引入一个特别好的例子,讲七桥写成一个度矩阵的形式,进而引出矩阵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矩阵这个概念的记忆留存度。



2.以实例总结使学生认识线性代数的广泛应用

当前,线性代数的教学偏重自身的理论体系,强调基本定义,定理和基本思想,实际应用讲的较少,应用累的课后习题也是有限,这导致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线性代数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作用,也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所以,线性代数的学习,不单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更要重视它的广泛应用。以矩阵在密码学中的应用为例,数学中结合实际应用增加数学兴趣意识,密码学的相关定义。



最近一些年抗战时期谍战戏很有代表性,因此以抗战戏中传递消息为例说明矩阵在密码学中的具体应用:



如果我方想要传递原始消息为卧底已被捕。通过查密码本把这一列数写成一个 列的矩阵 再设计好一个加密密钥矩阵 然后加密后的消息通过通信渠形式输出,从而信息员收到加密后的矩阵,信息员再通过矩阵的逆运算 行解密,进而再对照密码本将明文矩阵译为原始消息卧底已被捕



矩阵的应用不止在密码学中,还有很多具体实际应用,比如,利用矩阵求利润,利用矩阵解决调运问题,利用矩阵解决经济问题,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举些不同的实际例子,以增加学生的对线性代数这门课兴趣和记忆留存度.



在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实例分析是教学过程中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的好的,需要落实到各个章节各个环节教学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克娥,吴海涛.线性代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潘大勇,陈忠 .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L].长江大学学报,2014.



[4]王树国.大班教学的利弊及对策之探析.陇东学院学报[L].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0c8971e1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