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时间:2022-04-17 02:24: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13611112 俞燕蕾

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无论是在迫切救国的当时还是在社会矛盾与日俱增的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话题,自它被蔡元培先生提出起,便被无数人讨论和研究。作为一个刚刚接触美学和宗教哲学的学生,我自然不敢说对此有多么深刻的研究,但总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下面就从我对“美育代宗教”的理解谈起,简要说一说以美育代宗教在当代是否可行。

对“美育代宗教”的字面认识

首先要说明,以下一段的内容是完完全全的自我理解,是我在没有搜索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的“愚蠢”想法,我之所以把它写下来是因为我觉得这能够代表大多数没有经过美学训练的普通大众的看法。所谓宗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信仰和敬畏,是神明和信徒为核心,以信仰为根本,以各类仪式禁忌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宗教必要有其信奉的神明,比如上帝、真主阿拉、盘古女娲,虽然其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确确实实一样的,他们都是至善至美的化身,他们创造人类,教化人类,使整个世界和谐清明,他们洞悉整个世界的善与恶。这就说明了宗教的三个作用:一是人们心灵的依托,几乎所有人都向往和崇拜这么一种完满的真、善、美,但在我们能够感知到的范围内这是不存在的,对充满黑暗的社会无限绝忘和厌倦的人们来说,宗教无疑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唯一一根坚韧的柱子(比如欧也妮·葛朗台);二是教化和约束作用,人用宗教的准绳来衡量自己与他人所做之事的对与错、人性的善恶,并且坚信神在看着每一事每一物,赏罚分明,东有因果报应之说,西有灵魂救赎之说,如果相信宗教,相信神明,便会以此来约束自身,最终达到教化的效果;三则宗教给人们认识宇宙万物开了一道看不见的门,无论是尚未开化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的认识总是极其有限,总有无数人们不能解释之事物,于是宗教便承担了这个责任,用神的力量来解释万物(就连大科学家牛顿也相信有第一推动力的存在)。再谈谈我对美育的认识,美育——美学教育,对比宗教来说,只涵盖了“美”这一个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真善美是统一的,但就“美育代宗教”的现代可行面来说,我们现在用以育人的美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单一层面的“美”,并不能代替德育和科学教育,一定有人会坚持说“美育”可以将人身上的真善美统一起来,但是我以为这就会带来一种教条化的的“美育”,不断地将人们的“审美观”趋同,最终走向僵化,人类社会将失去创造力。但是如果任宗教自由发展,而不确定一个主流的“美”,必将出现危害人类社会的邪教。所以在我看来美育不能代替宗教,但是美育和宗教能弥补彼此的不足,如果将美育和宗教并行,我觉得应该能很大程度完善我们的现代社会。

对“美育代宗教”的分析研究

美育代宗教之说是蔡元培于宗教救国、孔教运动、教会教育日益壮大之时提出,这是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其实仔细考虑,这和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有相同


之处——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信仰的缺失而选择宗教。

那么到底蔡元培的宗教观是怎样的呢?首先,他指出宗教是一种具有十分浓厚的神秘主义,宗教存在的最初缘由便是为了解答人类未知之事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却仍然停留在神秘主义,误导人们的认识发展。其次,宗教是一种避世观,既引导人们逃避苦难,同时又回避了整个现实生活,所以说宗教具有欺骗性。最后,宗教信仰不具有永存的性质,宗教信仰以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为标准,会随着思想的进步而不断改变。所以宗教并非永恒不变的。 而相对于宗教,美育的概念又是什么呢?“美育”一词是蔡元培由德文Asthetische Erziehung意译出的,它最早出现在蔡元培的著述中是在1901年发表的《哲学总论》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强调的是情感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出,蔡元培一开始就将美育定性为一种情感教育。除了“情感”这个关键字以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陶养”这个词“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既是美育的方法与任务,也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蔡元培看来,所谓美育,主要是指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美的对象作为客观存在是其外部条件,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作为主观存在是其内在的驱动力,外部条件引起主体内部主观情感活动,逐渐产生一种陶养的作用,从而使审美者产生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就是美育的过程。第一,美育能陶冶人的情感,引导人的行为。第二,美育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功效。此外,蔡元培还希望通过美育推进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

根据蔡元培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轻松看出,在智育、德育、体育逐渐从宗教中脱离出来之后,宗教在情感方面所起的教化作用便完全可以被美育所代替。美育又是独立于宗教的,因为此处的美育区别于通俗意义上的美术。蔡元培通过宗教与美育的比较,阐明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必要性。相对于美育,宗教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而美育却拥有宗教无法比拟的长处。首先,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 其次,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再次,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此外,虽然美育和宗教都有慰藉情感的作用,但是宗教也有激刺情感的弊端。综上所述,美育代宗教是必要的。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受康德的知、意、情影响,他认为,“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即知、意、情三者都是附丽于宗教的。而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知识、意志、情感逐渐取得了相对独立性。“日星之现象,地球之缘起,动植物之分布,人种之差别,皆得以理化、博物、人种、古物诸科学证明之。而宗教家所谓吾人为上帝所创造者,从生物进化论观之,吾人最初之始祖实为一种极小之动物,后始日渐进化为人耳。此知识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之证也。宗教家对于人群之规则,以为神之所定,可以永远不变。然希腊诡辩家,因巡游各地之故,知各民族之所谓道德,往往互相抵触,已怀疑于一成不变之原则。近世学者据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之公例,以应用于伦理,则知具体之道德不能不随时随地而变迁。而道德之原理则可由种种不同之具体者而归纳以得之。而宗教家之演绎法,全不适用。此意志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之证也。”因此,同知识、意志一样,感情作用也将随着社会进步而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与役使,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后,宗教中美育的因素虽不朽,但既是宗教的一部分,就必然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从而受到宗教中智育、德育各部分的影响,如此则所谓慰情作用必然会演


变成“刺激感情”,美感也就不再是纯粹的美感。所以他坚定地认为,不能以宗教充美育, 而只能以美育代宗教。 (以上分析部分摘自资料)

对“美育代宗教”当代价值的看法

对于“美育代宗教”在当代是否可行,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美育代替宗教可行。

首先,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人是无神论者,虽然这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但从其社会意义上来讲,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人的自制力极其有限,难以约束自己,就造成了他人的不便、社会的杂乱无章,最终激发社会矛盾。美育,给人以情感上的触动、陶养到提升,最终达成自我修养的提高,这样我们便不再需要宗教的约束,一举一动不但能自觉自律,而且更是对美的法则的遵循。因此,我认为当代人们需要美育,或是宗教。

其次,对于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一些宗教礼仪、禁忌不仅不能算是宗教文化,而且还有束缚人不该被束缚的本性的嫌疑。如果把这些繁文缛节拿掉,坚持“神明在心中”的观点,我以为这和美育在根本上是一样的——皆为不断的追寻美的极致。并且,从上文看,美育较之宗教更有优势。所以,美育可以代替宗教。

最后,有些人认为,“八荣八耻”也是美育的一种,但推行到社会中却收效甚微,我想说的是,美育的方法在上面提到过,是“陶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家中、在学校里、在社会上不断地收到美的熏陶,并且领悟到美的真正内涵,必然就能达到美育代宗教的效果。总而言之,在我经过深入考虑后认为,美育代宗教在当代社会可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f8bf7d576a20029bd642d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