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端午日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1、梳理文本,了解湘西人怎重点与难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样过端午日的。 2、读精彩的龙舟赛场面,感受竞赛精神 3、读写结合,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板块 从生的端节入题 学了解午导课 教师活动 说说你们自己家乡的端午节怎么过的?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沈从文简介(多媒体展示)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 文笔下的湘西风俗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 说一说 朗读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学生代表回答 摘录:插艾草,撒雄黄酒,包粽子 了解端午由来 指名朗读,了解作者 朗读课文 掌握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任务 (1)、在文中给下列词语标注拼音。 (2)圈出文中茶峒人过端午节的些习俗 检查学习情况: (多媒体)区别字音字形。 蘸(zhàn)酒 茶峒(dòng) 泅(qiú)水 数〔shù〕天前 擂(léi)鼓 老鹳(guàn)河 呐(nà)喊 戍(shù)军 桨(jiǎng)手 一律(lǜ) 1、听朗读给词语注音 2、圈出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齐读 教师巡视 PPT反馈 1 板块 梳理文本,了解湘西端午习俗 读精彩的龙舟赛场面,感受竞赛精神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茶峒人的端午节有那些习俗? 说一说 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 说你的理由! 。 1、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小组活动,根据课本内容试着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具配合肢体语言再现赛龙舟场景,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和精神风貌。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1、这篇文章采用了哪些场面描写的方法? 仿照赛龙舟的场面描写拟写一个拔河比赛的场面 学生倾听 小组讨论 准备表演 评价 找一找,读一读 独立思考 集体朗读 独立思考后同伴交流 思考 写作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学生代表说出湘西端午的风俗 一位学生示范朗读 小组表演 学生评价体会竞赛精神 学生代表发言:观众(侧面描写) 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 (联想) 读写结合,真正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归纳: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有人物的外貌,动作等刻画,联想,调动多种感官) 实物投影展示 2 《端午日》教学反思 端午日是我国由来已久、家喻户晓的民众的节日。全文仅用700字,就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划船竞赛和赶鸭竞赛的生动场面。 引导学生学完这篇课文,我也从湘西人民的质朴生活中体会到很多。沈从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学成才却能成为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说《边城》中,为人们展示了湘西婚丧嫁娶、端午节龙舟竞赛等有特有的风俗画、人情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充分显示了他的语言功底。 导入新课,学生在说自己家乡如何过端午时,令我比较欣喜的是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端午的习俗了解的比较全面,但对于端午的由来却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我课上及时对他们进行了知识补习。 在授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上,通过课件的展示,图片上的人物动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面描写的内涵。 同时,在课文拓展这一块,我让学生小组合作上台表演,自己选定赛龙舟中的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浆手),用一段话有针对性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在竞赛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这一类的活动学生很有积极性,主动举手踊跃表现,我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在向学生传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两种表现手法时,我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中也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同时,由于由于时间原因,课上没来得及写作拔河比赛的场面,无法及时对所学反馈也是一个遗憾。 总之,特定的时令与典型的人物事件相结合,从而触发国家、国民、民族高度认同的精神理念,同时通过某些固定的具体的行为模式千载流传,最终成为民族传统的一部分,构成国家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与其他国家、民族相区分。这也许就是为何今人强烈要求将“端午节”等节日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吧。而在这节日欢庆热烈的场面之下,如何牢记其承载的民族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乃是整个国家民族振兴强大的人文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这个节日的由来及其风俗习惯,虽然我们这个地方没有赛龙舟的习俗,但同学生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兴趣盎然。学生也对历史人物屈原的爱国精神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对他们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16d7905022aaea998f0f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