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科技与文化》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4.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 科技与文化的兴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 / 10 教师: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今天看来大量生产纸张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写字呢?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写字,欧洲用羊皮来写字。据说当时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那么,中国以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又是如何发明的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世界上其他文明中早期纸的发明,进行对比,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纸的出现,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进入本课。 【讲授新课】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是什么吗? 展示图片: 教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在陶器上刻画符号。殷商时期,我国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就是龟甲和兽骨,甲骨文由此形成。西周时期,文字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到了 2 / 10 春秋时期,竹简木牍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直到东汉,竹简木牍和丝帛仍然是重要的书写材料。那么这些书写材料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纸普遍使用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在我们还把书按照“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但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而帛又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了人们对造纸术的研究。 2.纸的发明与改进 展示图片: 教师:这是甘肃天水出土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但是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直到东汉时,宦官蔡伦研究了前人造纸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教师:那么,造纸术是如何改进的呢? 展示图片: 教师: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制成了纸,这些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高。 3 / 10 展示图片: 教师:造纸术的发明既扩大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制造成本。还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纸的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了。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 展示图片: 教师:纸最初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与竹木简和帛相比,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所以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造纸术发明以前,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的不便,引出造纸术的有点及其工艺历程,使学生对本目的知识点有个基本的掌握。其次通过造纸术的传播使学生明晰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过渡: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中国的医术同样傲立于世界民 4 / 10 族之林。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医圣——张仲景 展示图片和材料: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著名医学家。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教师:《伤寒杂病论》把霍乱、痢疾、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称为伤寒诸症,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张仲景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出预防疾病。 展示材料: 张仲景做了长沙太守后,坚持为百姓治病。按当时规定,他这一级别的官,不能随意接近百姓。他想出一个办法,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在大堂上接诊。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圣称为“坐堂先生”。 教师: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2.神医——华佗 展示图片: 5 / 10 教师: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我们经常用“华佗再世”来形容一个人医术的高超,那么华佗在医学上的成就是什么? 展示材料和图片: 《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麻沸散”是全身麻醉药剂,用于外科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2)华佗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因为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叫做“五禽戏”。 (设计意图)本目讲解了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主要讲解了张仲景和华佗两位医学家。通过对他们的医学著作和医学成就进行阐述,使他们全面了解张仲景和华佗。 过渡:张仲景与华佗的身影,后世之人很可能在一本史书中搜寻到踪迹,它就是《史记》 三、历史巨著《史记》 1.司马迁其人 6 / 10 展示图片: 教师:司马迁的父亲是史官,司马迁受到家庭的熏陶,从小就爱好文史。司马迁年轻时到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开阔了视野。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史记》积累了重要素材。 2.《史记》 展示图片: 教师:《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52万多字。《史记》的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叙述了我国上古至西汉中期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以及79列传。其中,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史记》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材料一: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 7 / 10 材料二: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教师: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深远影响史学发展。《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解了司马迁的《史记》。通过教师讲解和部分史料展示使学生了解《史记》的体例、内容和意义。 过渡:两汉时期,科技发明、医药成就、史书著作层出不穷。同时也衍生出宗教文化,比如我们常在影视剧中常见到的佛教与道教。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 展示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道教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谁?道教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需要精神寄托。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他的信徒主要来自下层的贫苦百姓。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能入道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类似,都受到底层百姓的支持。 教师:那么道教与道家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尊老子为“太上老君”?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创始人是张陵。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都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是为了提高 8 / 10 道教地位。 2.佛教 教师: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了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世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摩尼。那么,佛教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教师:张骞通西域后,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和材料: 白马寺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境内,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东汉明帝时,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回来时请了两位西域的高僧,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到洛阳。明帝令人建寺存放,请两位高僧也住在里面,取名白马寺。 教师:佛教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9 / 10 教师: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对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这两大宗教的传入过程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本课小结】 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是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昌盛的原因,无论是科技还是医学、文化,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当代的吾辈更应奋发图强,继承先辈遗泽,壮大当代中国。 10 / 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74a980d2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