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庐江县汤池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时间:2022-10-23 13:05: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省庐江县汤池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六国论》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吴义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本文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1、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2、理解重点实词,掌握文中特殊句式及使动用法。 教学难点:

1、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的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问法。对文中简单问题,通过提问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3、讨论法。通过学生广泛讨论,提高同学们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比较法。通过与贾谊的《过秦论》相比较,加强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扩展阅读视野。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2、研习课文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三副对联:

1、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3、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提问:上面三副对联都是写谁的?八大家是哪些人?

明确:写三苏父子,即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指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解题 1、作者苏洵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赏识。苏洵十分关心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


2、写作背景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勿蹈覆辙。



1、教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跟录音诵读课文。

3、列出文章思路提纲。 学生分析、归纳,教师明确。 明确:文章可分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1段):提出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②第二部分(2-3段);论证中心论点。第2段论述分论点一,第3段论述分论点二。 ③第三部分(4-5段):总结历史,讽谏现实。 四、研习第1

1、学生自读、齐读第1段,注意读准字音,参照注释翻译。 2、教师补充讲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非兵不利 兵器,名词。

②六国互丧 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③率赂秦耶 一概,全都,副词。

④盖失强援 原来,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①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作者排除”“的原因,把六国互丧的原因归结到字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②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角度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角度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明确思路,背诵第一段。 五、研习第2

1、齐读第2段,注意读准字音。 暴()霜露 暴(o)秦之欲无厌 2、参照注释自译第二段。 3、教师补充讲解。

①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属古今异义词。 ②固不在战矣 本来,当然,副词。

③思厥先祖父 泛指父辈、祖辈,属古今异义词。 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分辨、清清楚楚。 ⑤理固宜然 助动词,应该。



①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b9459275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