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书评皆可成美文 作者:高振英 来源:《出版参考》2008年第12期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友寄给我一本刘海燕的《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随便翻起竟再未放下而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我在想:同样在读书,同样写书评,原来书评竟可以写成这样的美文。 刘海燕是评论家,写书评是她日常的工作,但她从不仓促写就,从不轻易许评于作者,除非对作品已渗透于心又有了感觉,否则决不会动笔。她的文字常常使我联想到被时光浸染的美玉,被山林静护、滋养的清泉。当你真正了解了她的写作经历,才领悟出那灵性的文字原本得之于她心灵的长久滋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她那些带着理性思索印痕的、初谙世事的有些急切的叙说,延伸到此后渐入佳境的、充满意味的文字,都验证了她不断积聚的、由自身生命体验和沉思所酝酿的写作过程,这其中的勤奋和韧性就够我们长时的历练。我深感,要想成为好编辑编,出好书写出好看的书评,首先要能静下心做个心静如水的读书人。 编辑可以说是每一部作品的第一读者,面对他加工作品的熟悉程度,可与作者齐肩,但是我们对作品的那种感觉,能和刘海燕的心灵感应相通吗?她说,她总是在慢慢寻找那种感觉——心动的、温润的感觉。这种寻找是在对要评论对象的熟读和品味,像煮一壶普洱,静品其中的清幽雅趣。也如同编辑们在加工和熟读的文稿中慢慢地、一点点地积聚,把它们浑然天成、浑然一体地表现出来。刘海燕对自己的书评是唯美的,她担心文章出现理论的突兀和文气的中断。她说,要避免文章的硬块。她让自己的文章形成贯穿始终的气脉,让智性的感悟与发自生命深处的表达融成完美的一体,而见不出丝毫陈腐的学院之气。她评写一位作家的话也正是她本人的写照:“她拒绝那些平庸、倦怠、人气很重的东西进入她的眼与心。” 作为评论家她当然需要那种宁静和温润的感觉和氛围。然而灰蒙蒙的城市、嘈杂的人群令她压抑和纷乱,那些无法逃避的庸常的琐事及生活中的困扰纠缠着她纤敏的神经,她常常被很现实的那些东西刺疼、划伤,不由地临近了绝望与虚空…… 于是,她选择一个安静的去处——海边或是山间,住下来,一如她笔下的黑塞,让“身体在天籁之声里展开它的感知功能,敞开生命的真实欲望或理想”。她向往简朴、健康、优美而高贵的生活,她要让寂静的时光从内心流过,生成天性、语言和欢乐。她说:“托尔斯泰、黑塞、波兰兑斯、杜拉斯……这些遥远的名字能唤起美感,让我的写作起点超拔、美丽,我不用去面对纷繁芜杂的尘事。”我推崇这样的创作态度和风格,并非希望编辑们为了写一篇书评都去了海南、丽江抑或大山深处,而仅仅是感到浮躁的心境决无益于写作。“以静养心,以动养身”是陈立夫先生暮年时的格言,编辑写作也要这样的心境与状态,这是刘海燕给我们的启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57ba2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