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作者:姚敦云 来源:《人间》2016年第27期 摘要:“入乡随俗”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和重要的交际原则。“入乡随俗”在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有着积极意义,但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灵活把握“入乡随俗”的“度”,必要时尝试“入乡更俗”,从而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礼仪;入乡随俗;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82-01 一、引言 汉语当中的成语“入乡随俗”,也作“随乡入乡”、“入乡随乡”,指到一个地方去就随应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英语当中也有“Do in Rome as Romans do”的谚语。“入乡随俗”的交际原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注重礼仪、彼此尊重的特点,也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策略。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时,我们应该按照这种文化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扮演每个人所必须扮演的角色——按其角色去做事情、说话和交往,非如此不能取得预期的交往目的。(林大津,2008:70)在这个意义上,“入乡随俗”不失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和重要的交际原则。 二、“入乡随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经营管理等诸方面。(胡文仲,1999:57-164)在这些过程中,了解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有哪些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社交禁忌,是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的。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入乡随俗”包括充分了解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法律法规、风俗习惯,了解当地人的亲属称谓、语用规则、思维模式等等,然后按照这些规范和模式去说话、做事。 语言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而不同文化对语言在词汇意义、语法规则、文体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汉语中,学生如果叫老师的全名,会被视为很不礼貌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学生都称呼“姓+老师”,“姓+教授”。而英语中,多数老师会让学生直接用名字来称呼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d7c1e1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