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预习及思考探究、拓展延伸解读 一、预习与单元导语的关系及其教学价值 预习 1939年春,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如有条件,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 “预习”里的第一段,要求如有条件引导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它指向单元教学导语中“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和想象。” 因为要达成继续学习精读的目标,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的背景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欣赏激昂豪迈的歌曲更有利于与文本交流,更容易使读者“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 第二段指向单元导语中的“应重视涵泳品味,调动起体验和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气势。实际就是在给学生指出了具体方法,让他们先去自主体验,先去想象画面,同时“沉浸、自然地游于其中”。 完成这个预习,教师可把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过程中的“已知已会”作为依据,确定自己的教学起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形式再次精读全诗,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二、思考探究、拓展延伸与单元导语的关系及其教学价值 思考探究 一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二 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思考探究的三个题目与单元导语中“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者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紧密相连,这两个题目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涵泳品味的方法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整体感知全诗,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品当时的巨大感染力。 同时针对本诗主要采取的直接抒情方式的文本特质,让学生再举出一两例,进一步理解不同抒情方式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作用。 积累拓展 三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洁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1. 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2. 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 四 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 五 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三题指向“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的教学。采用依据旁批指导示范的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做批注的定义和常见角度,下面设计的两个小题,就是从大方面来发散学生思维,同时重点从炼字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做批注。 第四题指向“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让学生在合唱式朗读的组织、设计、练习、展示的过程中,情感进一步得以升华,进一步‘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 第五题指向“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和“思维的拓展与提升”。在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既可以进一步学习精读,把握抒情方式,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做批注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7c8047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