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名校推荐】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二语文教学设计:以李商隐《无题》诗为例再现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时间:2022-11-16 05:16: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教学案例设计课题:诗无题意无穷——以李商隐《无题》诗为例再现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江苏省清江中学 胡永龙 一、教学目标: 感受李商隐《无题》诗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意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默写李商隐的诗歌名句。 (二)导入诗歌,形成期待

以金代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中“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两句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的由头,从而引入李商隐及其《无题》诗。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所以后人以“西昆”代指晚唐诗人李商隐;“郑笺”指东汉郑玄为《诗经》作的注解。

这两句诗说明:李商隐的诗虽好,却有晦涩难懂之处。今天我们走进李商隐,学习他的诗歌名篇《无题》。据考证,李商隐大概有15首直接以《无题》为名的诗,其中最为现代人所赏识的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三)初读诗歌,接受文本

①提醒读音:“为”读wèi,替的意思。“看”,此处押韵,读kān ②提示对仗及韵脚(残、干、寒、看)。

③诗歌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四)感受诗歌,召唤结构

1、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从格式、内容上看) 2、全篇的“诗眼”是哪个字?

3、本诗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寻找意象,开阔视界

引言:明代学者胡应鳞认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心声,即作者主观方面的情感、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也就是诗人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等,它是主观的,是人的大脑思维的产物。“象”,是客观的,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它包括自然界以及人身之外的其他社会联系的客体,是大脑展开思维的对象和材料,称之为物象。“寄意于象,以象尽意”。诗人为了表情达意,选择一定的物象来承载情感,渲泻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并引发共鸣,这就是意象的一个艺术特征-----抒情感染性。

不管“处处闻啼鸟”,还是“床前明月光”;不管是“杏花春雨江南”,还是“古藤老树昏鸦”;不管是“问君能有就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国人在时光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接去说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慷慨,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

反思性问答:这首《无题》诗写了哪些物象,诗人在其中寄予何种情感? 方法:(1)学生再次品读诗歌。

2)学生寻找意象,展开联想,从自己所学和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中找出和此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3)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2)明确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首联,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有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而李商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并非一味地单用象征残败寂灭的意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古藤老树昏鸦”,相反,他却常常将色彩绮丽华艳的意象与残败寂灭的意象进行组合,或是在本是绮艳的画面中着“无力、残、尽丝、成灰、晓、愁、夜、寒”等词汇将之点染凄冷的格调,造成一种“绮艳之色与凄冷格调互见”的反衬冲突之美。它表达的情绪是那样悲伤,可他用的一些词又是那么华丽,达到一种震撼性的审美享受。

1 / 2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教师解读: 相见难得,相别难舍;柔肠寸断,凄苦难言。 东风无力,百花凋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蚕吐丝,铭心相思;红烛泣泪,刻骨情牵。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朝思暮想,孤独难堪。 起梳妆,揽镜自照;云鬓添白,憔悴容颜。 月夜低吟,形单影只;月光如水,瘦臂清寒。 仙伴侣,天各一方;有劳青鸟,殷勤探看。

小结:李商隐注意在诗中表现审美形象与自身情感的传递。他有意打乱画面的序列和完整

, 把不相关联的形象剪辑在一起, 通过意象间的跳跃性、以及比兴、用典、比喻、谐音、神话等,造成一种“古来情语爱迷离”的情致深微、意蕴幽隐、朦胧绵邈之意境。 (六)生成意境,意境美读 青鸟捎信蓬莱山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留住百花的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蜡烛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风干?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改变的忧愁;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凄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看! (七)再读诗歌,拓展期待

引言:诗,如一朵玫瑰,“风景这边独好”。唐诗是诗歌文化的巅峰,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灵性与精华,是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桂冠上的明珠。

唐风宋韵,涵咏吟诵,让我们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在浮华喧嚣中返归宁静与淳朴……

结束语:诗人在无题诗里,将繁褥、矛盾的万千思绪,通过精心的构思, 融汇为花团锦簇的意象,创造了一个远比现实优美的爱情世界。正如诗人所咏叹的“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虽然与诗人并未处同一时代, 但是只要我们对诗有着共同的爱好,“灵犀”的诗歌感情之线,会脉脉相通的。 补充若干意象:

东风:在诗词中,东风一般多指春风,它是春天的象征,体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与生命的活力。如李白《早春寄王汉阳》里有“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高鼎《村居》中“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样是指春风,东风有时也表达出诗人或诗中主人公一种无奈、感伤的心绪。如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这里的东风,催生的只能是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借无力的东风,让人置身于那种“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之中,黯然销魂。

由于东风在春天里能催生万物,它也成了某种力量或权势的象征。其中,喻指封建家长的要数陆游的《钗头凤》最为著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里的东风,就是暗指逼迫诗人与表妹唐婉离婚的母亲。东风还可以用来喻指能促成事情成功的重要条件,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百花:生机盎然的春天。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诗:“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两句为古今人传颂,不绝于耳,影响非常深远;人解它可以言情,有人解它可以喻志,试用自己的话从这两方面加以赏析。3分)答:言情:诗中表现的执著和忠贞不渝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情范畴,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喻志:表现了忠贞不二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追求。 二、课例分析:

以往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更多倾向于读读背背默默,因为中考只考诗歌名句默写,一首古诗一堂课十分钟讲讲关键词、提提重点句、说说大意,五分钟讲讲中心感情,再给五分钟读读背背,并没有对诗歌有更深入的教材研究,对于诗歌特有的音韵、情韵和意境关注不多,热情不高。这种做法其实是怠慢了古典诗歌。而现在的情形似乎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家开始重视古典诗歌的教学研究了。

李商隐这首《无题》诗,按照格律划分,是近体诗,主要是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一般都是隔句押韵,且要求押平声韵,不得出韵。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平仄格律。“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过去有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七言律诗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五言为一、三字)平仄可以不论,第二、第四、第六(五言为二、四字)平仄必须分明。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的对仗常规是在中间两联(三四句、五六句)。这些古典诗歌常识我们学生知道的并不多。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就是有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从诗的接受者即读者的心理角度来说,李商隐的无题诗意旨众说不一,是因为解诗者并非一定是要诗的意象符合其原意,而是为了个人的文学主张或心中爱好而来理解,以达到解诗者“六经注我”的目的。经学家把李商隐看成一个圣洁的君子,故以比必随诗,其无题诗有深切的政治意图。哲学家把李商隐说成是一个精通哲理的哲人,故从其诗中看出了深沉的人生哲理。浪漫文人把李商隐看成是一个多情的才子,故将无题诗解成是李商隐恋爱的自述。我更倾向于这是一首凄美的爱情诗。

从读者的接受美学来看,他们解诗的美学观不同、爱好不同、目的不同,因之其解也就不同。以上原因造成了李商隐无题诗的众多的岐解。这种岐解并非就没有意义,这些岐解叠加增添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内涌,丰富了无题诗的意义和文化意蕴,增加了读者参与创造的兴趣,激活了李商隐诗所生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

诗得意象自生光。如果一篇作品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便不能说是构成什么了意境,如果一篇作品不能引起读者的遐想,也算不了有什么深刻的意境。同样,一堂语文课,尤其是古代诗歌教学课能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能不能引起听者遐想,也要看他是否生成了某种意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为前提,以整体感知为主导,以诵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把诗歌之魅力植根于学生灵魂深处。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a6eb37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