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唐诗的汉译英

时间:2022-12-18 06:1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首唐诗的汉译英

将中文诗歌翻译成英语,或将英语诗歌翻译成中文,这种事,我在十年前的2009年,曾在集中的几个月里,很投入地干过一阵子,个中甘苦,至今记忆犹新。不然,后来怎么就放弃了呢?我那时觉得,翻译要遵循贴近原诗表达形式和内容的原则,于是,翻译就变成了去咀嚼一个人的剩饭菜,当然索然无味。

专业的翻译,讲究“信雅达”,主张意译。这说法当然很好。但我读过不少为了跟原文形式对应的翻译,觉得很不好(甚至觉得很糟糕)。翻译必定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说形式。但也会得到一些东西,比如另一种形式。得失之间,是取舍的问题。

我没有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一直只是凭着兴趣爱好,也是为了提高应用语言的水平,间或做了些业余的翻译工作。我从主张彻底的直译,渐渐转为直译+意译相结合的路子,且不愿为原诗的格式所拘束,有时候会有自己的发挥。这就是在承认,翻译是二次创作,也可以说是全新的创造。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就不再是吃剩饭剩菜了,而是激动人心的创造工作,偶尔再次为之,能不乐趣无穷?

现在来说说翻译过程中,我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吧。

首先是形式,这个好理解。一行几个字,共有几行,翻译的时候,怎么处理形式问题?好的翻译,必定要打破原诗的形式,独创一种适合本诗的形式。译诗会比原诗多几行或少几行,每行的字数不一定均匀地对称。比如说,第一行和第三行,不一定就是同样的七个字或十个字,从文本上看,不整齐。

其次是韵律。除了现代诗歌,一般诗词都押韵。翻译之后,押韵最好,可如果牺牲了诗意而勉强押韵,倒不如不押韵而保有诗意。这是取舍问题。我读过那些为了保持押韵的译诗,实在是觉得不怎么好,有种男子裹了小脚布,怎么看都别扭的感觉。

除了上面那两个问题外,翻译一首诗之前,得先了解原诗的意思,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知识,以及原诗字句的含义。做足了这些功夫后,就可以动手翻译了。总之,准备工作会比较漫长,耗费时间


不亚于翻译所需的时间。

这次我翻译的是李白的一首诗。

原诗是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辞黄鹤楼”一句,扬州在东面,黄鹤楼相对来说,就是在西面。也可以理解为,在黄鹤楼的西边(附近的地方)送别友人。

“烟花三月”一句,如何理解?直译为firework(逢年过节时,燃放的“烟花”)?显然不行。三月里(农历的三月,应当是公历的四月份或五月份),各种花盛开,一派春光盎然,“烟花”一词,描写了整个春天的盛景。但写诗时,不能囊括一切,而应该取一侧面加以描述。我选取了我们在公历四、五月份印象深刻,漫天飞舞的杨絮形象。

剩下的两句,没有难以理解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取舍了。首先,我不再遵循原诗的形式,把七言律诗,拆成了散文诗来翻译,形式上也不再是四句,而是六句。其次,我不押韵。

我这样翻译,当然会丢掉很多东西,有时候,形式就是诗歌的全部,但我觉得古体诗采用我这个处理办法最好,能够激发译者的创造力,且不用像男子裹小脚布那样憋屈难受。

现代诗歌的进步,就是不拘一格,不再纠结每行的字数的对称和对齐美,也不再纠结于押韵。这就进一步释放了我们的创造力,使得诗歌在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变得更加可能。

下面就是我翻译的李白这首七言格律诗,以及我本人对英文翻译的中文注释。我所做的,就是试着从一团乱麻中,抽出一条清晰的线来,把错综复杂、根本无从下手的事,弄成一个简单易行的事。

We twoparted nearby the west of the yellow crane tower, Flowers ofpolar trees were floating everywhere in the wind, It was inMarch, my old friend was setting off for Yangzhou. I see alonely boat was drift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Not forlong, its figure vanished at the end of the blue sky,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9129abf9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