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翻译注解

时间:2022-05-28 16:00:4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鱼,我所欲也》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

同时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

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假如,假使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

不丢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人人都有,

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 一豆羹,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一碗饭,一碗汤,

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⑾,行道之人弗受;

尔,助词_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用脚踢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这里指高位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同“辨”,辨别。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⒅? 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通“向”,从前。

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_ 此之谓失其本心(21) ..

天性,天良。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思想:舍生取义


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性本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失本性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不辨万钟则礼义是为了;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比生命更可贵的是:道义 比死更可怕的是:丧失道义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保持本性和丧失本性是:舍生取义,见利忘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比喻论证:"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能掌,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说到王勃,你会想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到苏轼你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到孟子你会想到---------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比喻论证 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举例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1ab12758fb770bf78a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