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2.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重点、难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学会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孙子兵法》中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幻灯片】 二、整体感知 (一)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如若在“退秦师”前加一个字,加什么字最妙?【幻灯片】 明确: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核心人物是烛之武;这是一篇叙事散文。“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二)提问: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明确:秦晋围郑 、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迫晋撤兵 三、合作探究 (一)面对国难,郑国君臣有没有占到“人和”的一面呢? (1)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承担了说退秦师的重任。 插入【幻灯片】对烛之武的介绍:烛之武是相当于弼马温式的人物,不被重用,被任用时已七十岁。 (2)文章在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劝,诚肯认错。③点名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也让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文章生动有趣。 这种的爱国感情如同闻一多在《发现》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这种情感深刻而圣洁。 (二)请同学们拿出笔,画画层次看,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它的言辞高妙在哪?【幻灯片】 学生讨论: 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1)先诚恳道出郑国必亡是明摆着的事,不去怨恨或狡辩,语气谦卑以示弱博得秦穆公好感; (2)审时度势抓住秦穆公心理,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直陈弊端击中也想称霸的秦穆公的心,也拆穿了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3)接着以存郑之利(述利)诱之,使秦穆公掂量好处, (4)再揭短,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和背信弃义,以此戳到秦穆公的痛处。使秦穆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次出兵的意义,动摇了与晋联盟的信心。其成功之处是处处站在秦国立场为秦国考虑,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劝说成功的原因(学生讨论)【幻灯片】 教师归纳: (1)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 (2)语言上尊重对方,赢得好感。 (3)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可以退为进。 (4)可推己及人,由小道理引出大道理。 (5)渲染一意孤行的严重后果。 (6)营造气氛,制造噱头,或出人意料,引起对方的关注。 (7)前提条件是要充分了解你的游说对象。 提问:看看这几条中烛之武运用了几条? 四、课堂总结 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退秦师,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他采取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的劝说方法,而实际上不论是秦的倒戈还是晋的主动撤兵,都是各国基于“利”的考虑。但不论如何,烛之武都是功不可没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向烛之武学学劝说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有一次很好的机会让你去做一做现代烛之武。【幻灯片】 情景一:你的好友不喜欢学习语文,尤其不喜欢学习古诗文,请你来劝说他(她)主动学习古诗文。 情景二:如果你的同学在抄别作业,你要怎样劝说既不会使你和这个同学的关系变的不好,也可以达到劝说的效果,让他不抄作业。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卷 2、写作:谈谈你心中的烛之武 要求:200—300字左右;要结合历史,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一、开端 :秦晋围郑 越晋难治 二、 发展:临危受命 亡郑利晋 三、 高潮 :智退秦军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四、结局:迫晋撤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483ee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