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朗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基本知识。 2、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抓住重要词句,读懂情感。 3、结合情节,体会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及其抗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初中阶段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由同学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诵读提示:诗经以四言为主,采用“二二”结构形式。 2、重温《诗经》: 《诗经》是我国 的诗歌总集,又称《 》和《 》,搜集了从公元前 世纪到 世纪的诗歌,共 篇。《诗经》分为 、 、 、三大类,表现手法分为 、 、 。开创了我国 的源头。 (二)、诵读指导 诗歌之美在于语言,语言之魅力在于品读,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氓》的语言之美,体会其中透射的情感之美。 1、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1 小结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重读词语提示(泣涕涟涟、载笑载言、无与士耽、至于暴矣、躬自悼矣、老使我怨、亦已焉哉、兮、矣);读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领会其回环往复之美。 2、 再读诗歌 1)、学生再读 教师提示:要求学生完整的理解诗意。 明确: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并最终与丈夫决绝的经过。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许婚)——赋 第二章: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迎娶)——赋 第三章:以桑为比劝诫痴女(劝诫)——比兴 第四章:以桑为比控诉移情(控诉)——比兴 第五章:倾诉苦楚表达怨恨(反省)——赋 第六章:回顾甜蜜表达决绝(决绝)——赋比兴 线索:恋爱——婚变—— 决绝 2)、教师再读 3)、抽学生诵读 3、有感情的诵读 1)、女生诵读1——3章,男生诵读4——6章。 2)、诵读提示: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男女主人公性格特点。 氓:卑鄙,凶暴,虚假,不负责任,始乱终弃。 氓妻: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清醒,刚烈。 3)、抽学生诵读 4、师生共同诵读。 (三)、诵读总结 1、学生总结 诵读诗歌不仅要 而且还要 2、 教师归纳并指导学生课外品读。 五、课时训练 阅读下列诗段,然后完成1-6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诗中的男子本是老实忠厚的,但婚后却判若两人,反映这一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表面上是女主人公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实际上是想告诫天下的众姐妹们__________________。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_______"变为"____--"相对照。(引号中空格内容要求用原诗句回答,以下同) 4.该部分写女主人公婚后的生活,可看出她嫁给"士"后并未得到什么幸福,物 2 质上"____",精神上遭受"士"变心的打击以及___,内心悲苦不堪,只好"_________"。 5.从全诗来看,该部分侧重写___,感情基调以___为主,与一、二章形成____。 6。从该部分的内容来看,女主人公已经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出了教训,由"____,___。___,____"认识到了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是不平等的。 解析:第一节通过女子的感受写男子变心。"比"的运用,写出女子内心痛苦。第二节正面写男子变心 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衷。第三节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读懂了这些之后,再去做题,理应不难作答。 答案:1、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任选两句即可)。 2、对男子不要太痴心。 3、信誓旦旦 士贰其行。 4、三岁食贫 兄弟们的讥笑 躬自悼矣 5、婚变 怨恨 沉痛 对比。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b725eb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