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时间:2022-04-19 04:22: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乡土中国



拿到书翻开序言那一面,看到费孝通先生解释到,“本书所收集的是我在40

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顿时充满了疑惑,心想现今然时过境迁,为何还要拜读这本根据三四十年代作者对于中国社会的了解所写的书。毕竟现在的中国社会,城镇化建设正在不断地推进,虽然乡村仍旧是占据中国社会的主题,但是当前乡村社会的特点应该也变化的翻天覆地了才对。但随着我对这本乡土中国的深入阅读,所引发出来的反思,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所写的那句话一样,“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有一种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真的,很难从根本上完全的改变。即使现今的中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中,依旧不可避免的会潜藏着乡土中国所延续下来的,一种深刻烙印在骨子里的东西。

乡土中国,分了14个篇章,从乡村的文化,血缘、地缘等人际关系,社会道德,政治秩序等方面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带有厚重的哲学思考的解析。而这些带着浓厚的哲学观念,让人读起来跟会有一种品茶后虽然味艰涩苦闷却会有一种深邃的回味感油然而现。

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形,甚至到现在,如果放低我们的视线,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大部分都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农耕文化深存悠远的历史,是的中国社会骨子里会有那么一种很特别的地方性精神,美国那种大农场主个别负责、独来独往自立性强烈的精神完全不一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引用斯宾格勒在《西方陆沉沦》里对西洋曾有的两种文化模式的定义,将乡土社会的文化定义为亚普罗式,即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收它,安于其位,维持它。这样哲学的角度,很容易的解释了中国乡村社会中为何会有深重的安土重迁的思想,以及无论到何时何地,中国人的那种落叶归根,死后一定要藏回故乡的信念,这是一种受宇宙安排而无法反抗也不想反抗的那么种带有随遇而安心境的信念。尼采定义过两种精神,阿波罗精神,酒神精神,作为非理性的酒神精神的对立,阿波罗精神崇尚理性,在这乡土社会中,人们对于自己的感情,在这尽量是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的情景中,人们会不得不去控制着避免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激动往往会对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改变效应,所以会有跟多的感情控制、理性。毕竟在这个社会群体里都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熟人们,俗语都说的明明白白,“远亲不如近邻”,大杂居小聚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环境,那么一个群体,那么些人们。在作者看来,只有涉及男女关系时,才会有乡村社会中所谓的隔膜,即所谓的男女有别。

而与此对比的是费孝通把这种类似现代社会的称为浮士德式的社会,认为这种社会下,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客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而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浮士德则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这叫好比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社会,人们寻求挑战、寻求机遇,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所谓熟悉而又陌生的现代社会,邻里间关系早已淡漠,人际变迁使得今日相见明日擦身略过的事实不断地被深刻,没有人知道各自的底细,协定、条约、在这互补信任的环境里是必须品。当然这若是在乡土社会中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在乡土社会中对于契约少有重视,完全是凭借着一种对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


性的信任。而现代社会的契约在这里完全有理由被看做“伤感情”的冷漠产物。不过在浮士德式的社会下,在不断生活向深处发展的过程中自我的属性是不断强大的,相异的程度也更大,但此时,创造力会被强烈的凸显出来,正如费老在书中所说,从浮士德的立场来讲的话,生命力也因之坚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这时候,我在思考为什么在乡村社会这个感情激动较小周围熟悉程度更强的地方会有很强大的很为外人所诟病的中国人的“私”俗语就说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在差序格局这一章节中,费老为了解释着问题,提出了“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私的毛病在中国确实很为普遍,费老引用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来譬喻差序格局。自己为中心,其他人随之转动,在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里是富有伸缩性的,而这伸缩是一直将“己”当做中心的,这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下的个人主,意义又有不同,个人主义下是有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的,团体中的每个个体地位相等,互不侵犯大家全力,而团体也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契约上所愿赋予的权力下控制个人,而在差序关系中社会关系逐渐从一个个人向外辐射出去,亲近远疏的划分来敲定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所谓中国的人情社会,残酷之处就在于此。即使现在的“现代社会,所显现的不公正,与差序社会的“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孔子试图以“克己”来做到个人控制,但事实上这种很不靠谱的克制对于部分人来讲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从前到现在一直存在着的“开后门”,完全是无视团体的平等,在利己私利的理念下,近水楼台先得月,源源不断的产生。所以,即使进入了现代社会,想着团体格局不断的转型,差序格局所遗留下来的缺陷,在我看来,在这不断的发展变迁之中会形成强大的阻碍力量,不论是对社会公平还是个人利益的维持。

确实,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当然同时的探索也是不会有止境的。看完了这本书,我完全抛弃了先前所谓“过时”的想法,社会研究探索作为一个连续存在发展着的客体,无论是从历史上看,从现实的时政来看,还是从未来的假象来看,都具有其珍贵的意义价值所在。中国正从以前特有的乡土社会向着现代化社会不断转型、发展,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真的只有深刻了解中国的农村社会这一发展的基石,特有的传统、环境、结构,才会有能力去解构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ebbe028bd63186bcebbc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