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懂中国 ——《乡土中国》之读书报告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乡土中国》一书更是被学界共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学术的道路是清贫的,学术的道路同样也是艰辛的,但是真正的学者从来都是安于清贫,在艰辛的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传承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费孝通先生用他的一生见证了一代学者的风范,他可以说是第一个读懂中国的人。 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体系。他之所以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因为他考虑到从这基层上层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乡土本色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不管什么地方,乡下的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总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成为人人关注的问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自己种植些蔬菜。而所谓的城里人,又有几个不喜欢养殖花花草草的呢?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土气正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里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集团为单位的。 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乡下,大多数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而美国的乡下大多数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开拓殖民地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而我们中国的聚居形态也就决定了缺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具村而居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以几点:自家耕地面积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远;要用水利的地方,需要他们合作;平等继承的因素和安全因素。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农民的常态生活是终老此乡。如果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任何人的关系上也会发生必然的微妙的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周围人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样的一个社会便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得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一个区别:我们是礼俗社会,而西方国家是法理社会。我们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他们则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这也就决定了西方社会解决问题通常是靠权利与义务关系,而中国的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最后只能归结到“心安”二字。 差序格局 在这里仍然要以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作对比。他们常常有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一定分得很清楚。 而我们的社会结构却是不同的,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还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达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之所以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扩大或者缩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方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力,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这也正导致了现在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最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而是先打听负责人的身份,自己是不是和他认识,或者自己的亲戚朋友是不是和他有交情,再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能和他搭上话„„大多数的人宁愿费去九牛二虎之力,去攀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哪怕花去再多的钱财,也要这么做。 原因有很多,大致分析如下: 一、中国人口多。很多人都想做这件事情,或者是都必须做这件事情,譬如上学,譬如看病。做的人多了,名额就有了限制。“走后门”也就成了捷径。 二、资源有限,设施不完善。我们的教育医疗资源有限,而且分布高度不均。大城市的学校设施全,师资强,连升学都有优惠条件。大城市的医院名医多,看病就像赶集一样,不找关系不知道要“预约”到何年何月。 三、中国人大多习惯了以权谋私。多数人信奉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拼了青春读书,挤破脑袋抢官做,为了“两袖清风”的人少之又少。“俸禄”是公开的,看似不多,实际上养家糊口的钱都是“外快”。 四、人情社会的影响。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里,如果你和别人不一样,别人不会以为你是正人君子,反而会认为你是“假清高”,没有人情味儿。亲朋好友来拖你办事,你不给这个面子,自己心里总是过不去。 要想改变这个现状,还需要我们接下来的几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但是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国家向西方社会一样了,我们会习惯只讲权利义务,不谈感情的人际关系吗?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切勿矫枉过正即可。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的格局决定的。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延续。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的稳定,离不开他们的宗教信仰。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而我们“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却是“克己复礼”。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悌”;另一条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 所以中国的土地没有宗教萌芽,孕育出来的却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子曾经总结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西方社会的道德规范着一个团体里的行为,以使团体保持稳定有序地发展。而中国的道德却维系着私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正是因为这样,传统的道德里不需要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基督教的爱是无差序的兼爱,而中国爱却是有差等的,不然就是孟子所说的“无父无君”了。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它表现并印证着过去的一切。而今, 中国处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阶段,一切都在变化。 种田再也不用纳税,但是农民却都离开了土地,做起了“农民工”。农民工,是这个转型时期一个鲜明的记号。他们还是那么质朴,还是那么勤劳,但同时也还是那么怯弱,还是那么无助。一方土地再也养不活一个家庭,物欲横流的社会也让他们不得不走入灯红酒绿的城市,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去提高自己的身价,至少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然而,少了纯粹的农民以后,我们整个社会的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降低了,低到人们开始怀疑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小孩子奶粉不能喝了,猪肉不能吃了,油含有致癌物质,蔬菜上都是洗不掉的化学药剂„„没有了纯粹的农民,我们便没有了纯粹的生活。 这个浮躁的社会脚步太快了,高楼一幢接着一幢,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危楼越来越多,房价越来越高,没有房子住的人越来越多,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忙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梦想而忙碌吗?恐怕是忙碌的忘记了梦想吧! 曾经的乡土中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我们现在却越来越懂得古朴的美,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田园生活的原因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6ed01ca8114431b90dd8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