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时间:2022-04-12 00:2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书名:《乡土中国》 著者:费孝通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08 页数:120 书本内容:

这本书包括14篇正文,以及作者自序及后记,从作者对乡村的由浅入深的认识写来,运用了他的社会学知识作剖析。

首篇『乡土本色』,从城里人说乡下人土气,推演到作者认为的土气的本质,农耕文明下的人们对土地的热爱,流动性差的乡土社会,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对乡土物的熟悉,方性限制导致的风俗社会,因而与现代的社会产生很大差异,导致城市人的偏见。 次篇『文字下乡』,也是从城市人对乡下人的“偏见”开始说起,认为乡下人是“愚”的,没见过世面的。作者指出这是因为知识的缘故,而且是特定知识的缘故,乡下人没有城里人的知识,这对城里人也一样,他们有没有乡下人的一些知识。谈到文字上,对乡土来说,似乎是多余的,因为地域限制交流,人们甚至可以不用文字,甚至言语就可以很好的交流。这是由乡土的特点决定的。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着重论述了为什么乡下不需要文字,这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来做记载。语言(包含前人的经验)已经足够应付乡土社会中发生的事,文字最初是庙堂性的东西,甚至对当时的乡土也是。

第四篇『差序格局』,从国人普遍存在的“私”,谈到东西方社会格局的差异,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不明确的,社会由个人以自己推出去的圈子所交汇而成,这种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导致了作者认为的“自我主义”指出传统文化以“己”为中心,,缺乏国家,团体的概念。

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先花了较多笔墨写西方社会的格局团体格局,它的道德观念建立在团体与个人的关系之上,团体超乎于个人。由此辅以宗教观念,产生了国家,宪法的概念。这样写还是为了陪衬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修身为出发点的道德体系。与亲人间的孝悌,与朋友间的孝悌。甚至于仁,也没有超出私人关系的道德。团体道德是缺失的,道德标准不能超出差序的人伦而存在,问题的解决必须看对象。

第六章『家族』,首先指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也并非不可同时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着重写作者的家族的概念:根据单系亲属所组成的社群,可以执行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而在家族/家庭内,夫妻之间的感情淡漠也日常可见。

第七章『男女有别』,从心理学社会学上浅谈了感情,认为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感情常是发生在新的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中。引出乡土社会是一种“亚普罗式”Apollonian)的社会,社会的联系是成长的,熟习的,人们的联系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各组,个人的生活也是平定的。关键就在两性之间,有一层差别,缺乏了解,但这种精神是不被允许的,于是产生了男女之别,产生了稳定的社会。

第八章『社会秩序』,乡土社会不是一个人治的社会,而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它不定是文质彬彬的,也可以是野蛮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的是传统,传统又是社会经验的积累。乡土社会变化性差,世代流传的经验足够应对发生的事件。因而人们是主动去服从礼的。

第九章『无讼』,乡土社会是不喜欢诉讼的,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社会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在谈到现代社会的法治秩序进入乡土所引发的一些问题,礼治秩序被破坏了。但法治秩序还没有建立。必须进一步推进。






第十章『无为政治』,提出两个权力的概念,一个是横暴权力,一个是同意权力,冲突中产生横暴权力,社会契约下出生同意权力。权力的引诱来自于利益的吸引力。乡土社会常滋生皇权,但其实在乡土社会一般情况下是出于无为的统治之下。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关于中国传统社会民主不民主的问题,提出了与上篇相接的第三种权力-教化权力。文化稳定的,很少有新问题出现的乡土,生活是一套传统的方法,年长之人更有权力干预年幼者,长幼之序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化权力。

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乡土社会作为缺乏变动的存在,可以说是血缘性的。而从商业中发展出来的则是地缘关系。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本质上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完全静止的社会当然是不存在的,乡土也会变化,这种变化下会产生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它与长老权力是违背的,但社会总要变革,为了变革,必须至少保持表面上的长老权力,于是名与实,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于分离了。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乡土社会人不需要计划,他们依靠经验行事,现代社会则不然。但总的来说:个人的欲望的 实现是社会维持或进步的力量、 后记记叙了作者对社会科学这门年轻科学的看法。

读后心得:

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老治学严谨脚勤,脑勤,笔勤。为了写作此书,他长期出外实地研究,前往贵州大瑶山考察时,不幸负伤,痛失爱妻。59年被划为右派,直到79年才得到真正平反。198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虽是高龄,仍“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之后一直工作到2004年,出版了许多著作,并为国民经济做出理论指导,他的这种精神让人不得不敬仰。

这本书在他说是对乡村社会学的不成熟研究,但不得不说水平很高。作为一名来自乡土的学生,自感对乡土还是有一定了解,在费老的诉著中,提炼出乡土社会的一些本质,读了之后,觉得十分的贴切。如乡土社会变化的缓慢,乡土社会的礼治格局,长老统治。另有剖析中国人“自私”的原因,挖到了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儒学的推己及人,提出了差序格局,个人主义的概念,十分的精彩。以前在读学者吴思的作品中见到:学者应该提炼出一些概念。这大概需要深厚的功底,十分向往。当然现在的乡土与费老描写的时代比较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比如流动性提高了许多,长老权力的影响力大大降低,也许这正是费老期望的改变;当然也有许多费老担心的问题层出不穷,譬如对利益金钱的追求产生的更为“自私”等。他关于社会学的研究说到底也是为了指引社会正确的变革,知识分子的没有政治家的权力力量,但并不输于改变世界的想法,并且更多了一分纯净。其实这引出了我内心的一个疑问,知识分子的看法是如何能影响到社会的,普通民众事实上是很难接触到他们的学问的,即使接触了也未必了解,;对于施政者,是否有时间顾及知识分子的学说,或者如何更好的实施也是一个问题。这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有的人的价值可能需要慢慢地来体现。 评语:

很明显,我不能做出好的评价,毕竟目前阅读的不够。可能目前存于心中的都是对他的敬仰,至于学问,难以到处一二异议。然费老其人,正义直言,实为楷模。19451125日晚,费孝通、钱端升、伍启元和潘大逵四 位教授在西南联大的民主草坪一带参加六千余人与会的反内战讲演,当演讲轮到费孝通的时候,枪声响了。面对着专制者的残暴,费孝通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 比枪声更为响亮的呼声:不但在黑暗中我们要呼吁和平,在枪声中我们还要呼吁和平!”“我们要用正义的呼声压倒枪声!足见他的君子品德。沈威峰先生这样评价他:“先生一生品行高洁,乐于助人,犹如花中之兰,令人景仰。






借用他的话,然先贤已逝,唯其风范长存,我辈后生当秉承先生遗训,耐住寂寞、一心做学问。

我只感觉做学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但在费老等众多先贤的间接感染下,愿怀着一颗热诚的心走下去。



附注:本书初版在1947年,时年四十七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aba1204b73f242336c5f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