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学校举行了 “同课异构”讲课活动,四年级的四位语文老 师讲了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是诗人送 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四位老师的课 堂教学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赵玉霞老师的课。这节 课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了作者送别朋友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 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 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 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 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 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 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 基于以上理解,我觉得赵老师这堂课的设计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 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 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 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 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 在画画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延伸 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 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本堂课中突出的 亮点有: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强调景色的对比。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赵玉霞老师边朗读边让学生想 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 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 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渭城与安 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注重创设情境。 赵老师让学生读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实行分别的。在一次次渲染 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逐步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 里打转,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她 是这样来感染学生的: 1. 知路遥,叹艰辛。 (1) 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白己最好的 朋友到安西去。 (2) 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 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因为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 交通工具一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一一(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一 “无” 一 “有”,对比品读。 (1) 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仅仅“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2) 又仅仅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3) 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 的又是什么呢? (这个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个“无” 一 “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 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诵读,入境悟情。 (1) (出示“荒漠绝域图”,配塌曲)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不 但要历经跋涉的艰辛,还要饱尝旅途的孤独。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终年 黄沙蔽日,荒无人烟。风沙茫茫,长路漫漫,这个去何日是归期? (2)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吗? (3) 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 句(引读)一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关 切与牵挂汇成一句(再读)一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的酒喝过多少杯 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把你的这种感受融到你的朗读中 (6) 是呀,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数不 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 只知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d71a71bb9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