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力话语理论角度解读《查金·埃尔克的心灵之歌》 自19世纪印第安文学作品问世以来,美国印第安文学这一少数族裔文学开始受到论界关注,相关研究随之增多,印第安文艺复兴由此爆发。作为领军人物之一的詹姆斯·韦尔奇十分关注自己的部落历史,在其文学作品中展现部落文化并探索部落身份的意义。 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他本人更是获得了1997年“美洲原著居民作家圈终身成就奖”。然而目前学界对其作品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早中期作品,对其晚年之作《查金·埃尔克的心灵之歌》却鲜有涉及。 本文拟选取该作品为研究对象,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分析此作品,揭露主流白人阶层的权力话语运作机制及其怎样实现对印第安民族的控制与驯服;在白人权力话语的规训下主人公为了摆脱这种处境所做出的尝试性反话语实践及其反抗结果,由此指出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并就此探寻印第安人生存困境出路所在。本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韦尔奇及其主要文学成就,国内外对其作品相关研究情况,福柯及其权力话语理论的大致内容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二章主要以权力、话语、知识为切入点着重分析白人权力话语的运作机制:包括主流阶层对印第安民族实行的文化灭绝、精神阉割、实施规训权力的具体策略等。第三章则主要以身体、空间为切入点探究权力话语下主人公尝试性的“反话语实践”:从沉默消极的逃避策略到积极主动的反话语实践。 这一过程中主人公自我意识及空间意识开始苏醒,企图通过对空间的争取等实现话语权的争夺以完成自身的身份构建,解决自身身份危机。第四章则分析了反话语实践的结果,揭示其成功只是表象,看似与主流社会实现社会关联,经济及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实则内化白人话语身陷阈阀空间,未能实现对其“家园”的回归。 第五章则探寻权力话语下边缘化他者出路何在:提出全球化语境下印第安和白人文化多元共生的雏形,去中心化地实现静态身份到动态身份的转变的可能。在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发现白人是主流社会话语的主导者,印第安人缺少甚至毫无话语权,体现了韦尔奇对作为失语群体的印第安民族未来发展的深切忧虑及对静态文化身份观的质疑。 同时为解决印第安民族的身份危机,帮助其走出现有生存困境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以动态混合的身份观重构杂糅的文化身份,跨越文化边界,消解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才有可能使得印第安民族真正摆脱漂浮无根的边缘化现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47ad2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