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训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结束战乱的渴望。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主题】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写法】 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 【答案】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 。 2.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答: 。 5.诗人在诗中提到了与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哪些风俗? 答: 。 6.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 答: 。 7.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 。 8.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 9.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10.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 。 【答案】 1.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5c54d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