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初二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班级 初二一班 授课教师 杨 薇 课题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明白得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3.品味语言,把握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 4.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差不多明白得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领会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2.品味语言,了解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一、 导入新课 与学生一同回忆李白的送别诗,探讨古今“送别”的差异,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 学 过 程 通过介绍诗人李白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差不多了解诗歌的写作缘由,以便更好地明白得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自小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预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 朗读诗歌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朗诵诗歌,朗诵时注重诗歌的停顿、语速和情感。 四、 检查预习,说明重点词语。 渡:乘船渡江 远:远行 从:往,到 尽:消逝 大荒:宽敞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那个地点形容云霞多变而形成的漂亮景象 怜:喜爱 五、 逐句明白得,品味语言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翻译: 我乘船远行到了荆门山之外,来到古时楚地游玩。 分析: 首联表达方式是记叙,交代了诗人远渡的地点和目的。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翻译: 山峦随着平原的显现而消逝了,江水进入宽敞无际的原野奔流着。 三个角度赏析: (1)绘意境: 山随着平原的显现而逐步消逝了,江水进入宽敞无际的原野后仍旧东流。写出了长江磅礴的气概。 (2)赏字词: “随”化静为动,写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变换;“入”写出江水进入宽敞的原野后连续东流。 这两个字把景物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 (3)品技巧: 借景抒情,借长江磅礴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当时欢乐、兴奋的心情。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翻译: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江上生成的云霞构成漂亮的海市蜃楼。 手法: 比喻,将明月映入江水比喻成飞下的天镜,云霞比喻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水的安静和云霞美景。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我依旧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伴送我的行船。 手法: 拟人,把故乡的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诗人远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六、 诗歌主旨 诗歌描画了初次离乡乘船过荆门时所见到的漂亮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渡荆门送别》 2.完成研学案《渡荆门送别》全部、《钱唐湖春行》第一题。 3.预习《钱塘湖春行》 4.练字(《使至塞上》)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1.缺少板书; 2.没有预留时刻给学生笔记; 3.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发言较少。 建议: 1.做好板书设计,授课时进行必要的板书; 2.分配好教学流程和时刻,预留时刻给学生做笔记; 3.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fd6023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