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课后反思 王巨莲 我讲了一节语言与思维古诗《蜂》,这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表现的很好,主要是我的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紧凑,在课堂设计的实施还要细化、德育参透还得完善。 首先我是以出示图片复习以前所学过古诗《春晓》、《静夜思》,使孩子从中意识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导入这个环节我是请两个特别的小朋友做小蜜蜂来班里和大家认识,这里应准备蜜蜂头饰戴在小朋友头上或让幼儿边飞边大声的发出蜜蜂嗡嗡嗡的声音,这样会一目了然的知道是蜜蜂。 第二个环节,让幼儿跟随音乐来体会蜜蜂真辛苦,知道它采蜜终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从来没有偷懒过,而配出诱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却不是留给自己享用,而是留给人们享用的。再提供蜂蜜水,让幼儿喝了蜂蜜水以后感到很幸福,知道这个幸福是从劳动得来的,以后要保护蜜蜂。在这个环节还可以给孩子们讲一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以及爱自己的人,也在像默默无闻的蜜蜂一样,把所有的一切都无私地传给自己,爱护关怀着我们,让小朋友知道感恩。 第三个环节,引出古诗,先欣赏古诗,在学说古诗,这环节我觉得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读熟?熟读成诵!应用多种方式来读古诗并配上身体带上动作,学说古诗。在循循善诱下,孩子的训练面积大,教学实际效果会更,孩子们大部分就会当堂朗诵,且正确率会较高。 第四个环节,通过提问喜欢小蜜蜂吗?一起来到外面找一找小蜜蜂,仔细观察一下它是怎样采蜜的。让幼儿从学习了这首罗隐的古诗《蜂》中,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要学习蜜蜂这种默默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精神,这样你也会永远受到别人的欢迎。 1、让学生在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 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学习方式,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反复朗诵,探究古诗词之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2、发挥想象,探究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 “僧敲月下门”,一字风流,意境全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紧抓一个“尽”和“入”字,脑海里就能展现“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荒原”这样的画面。学生先得要读懂诗歌,之后再展开联想和想象,画面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再比如《次北固山下》,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引导学生这样一细细体会,学生理解就能很全面了。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 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8523d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