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征服中国》读书报告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佛教征服中国》读书报告 此次读书报告乃老师布置的期末作业,之所以选《佛教征服中国》这一本书是因为在之前的课程当中有一门就是佛教史,对于佛教的了解相对的会比较多一些。另外,笔者本人来自沿海城市泉州,在泉州最盛行的宗教就是佛教,在佛教信仰环境里长大的我对佛教也比较有兴趣,于是便选读了这一本书,作为此次的期末作业。 佛教征服中国,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名笔者就不太喜欢“征服”这两字,因为,笔者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佛教在征服或者主动影响中国,而是中国征服了佛教,将佛教主动的接收进来并“改装成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笔者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来阅读《佛教征服中国》一书的,以为《佛教征服中国》一书应该是讲佛教怎么传入中国,产生了哪些的影响诸如此类的,后来发现许理和教授的《佛教征服中国》一书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俗气”。虽然阅读完此书笔者依然不是很同意“征服”这词,但是也让笔者对佛教以及佛教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佛教征服中国》结构体系概述 "中国佛教传入早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时限概念,许理和教授《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一书中所指的“中古早期”迄止于汉魏两晋。 《佛教征服中国》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六章都是独立的部分,但六章之间又互为依托。从全书的结构来看,徐教授以庐山慧远的考察作为终点,特别是在第四章“襄阳、江陵和庐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响”中,许教授似乎给予慧远“特别”的笔墨,即许教授在论述此章节时,完全围绕着庐山的慧远而展开,虽然其中有对襄阳、江陵佛教中心的论述,但似乎都是为了论述庐山佛教中心的形成而论述的。在书中,徐教授更是在末尾附上《释慧远传》,并在文中对慧远的生平及其僧团活动给予特别的论述。可见慧远在许所考证的中国佛教早期传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但当我们再次总览全书时,会发现慧远所集结的一切特性又充分应证了全书的所有观点。例如第一章绪论对全书的研究作了铺垫,许教授重点解析了“士大夫”与“士大夫佛教”的概念,认为士大夫阶层的基本特征是始终接受或多少标准化了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士大夫佛教”则代表了早期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社会行为,和代表政治行为的“王室佛教”是有所差别1的。在后文中,庐山慧远身份的定位以及其对士大夫阶层的吸引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第二章历史概观中,许教授将中国早期的佛教分为汉代佛教、三国时期、西晋三部分来阐述,分别论述了其政治与社会背景、思想领域的变革以及代表事件与人物。许教授认为三国时期北方曹操“唯才是举”的官员选拔原则以及吴越地区的汉化进程对于思想领域的变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认为以洛阳为中心的魏国佛教为西晋时期佛教在北方的突然兴盛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兴盛直接影响了慧远领导的庐山佛教中心。因而在书中,许教授一次又一次地提出:大约公元300年,对中国佛教是个转折点:佛法渗入最上层士大夫中,实际上决定了中国2佛教此后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为佛教征服中国铺平了胜利之路。似乎在这里,许教授就已经看到了后来庐山佛教中心的雏形。可见许教授对中国早期“士大夫佛教”形态给予了极高肯定。由于对慧远的特别关注,许理和教授将分析论证的重点放在了两晋时期,他认为襄阳、江陵和庐山三大佛教中心均有着浓厚的北方学统,并且都有依赖佛像的信仰倾向,以及注重东南方士大夫佛教所缺乏的禅修,还有一些为了理解真正的佛法并使之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羁绊而作的大胆尝试,而这些北方学派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断对庐山慧远及其追随者施加深刻的影3响。在对慧远的考察中,许教授注意到当时兴起的净土信仰及弥陀信仰,对慧远结莲社事件 1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23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2页。 的真伪予以考证,并对公元402年僧伽地位的论证给予了详细的考察。由于慧远在公元402年僧伽地位的论证中的特殊作用与影响,在第五章中许理和教授以专题的方式特别论述了公元4世纪及5世纪的“信仰的辩护”,对其中的缘由、种类、当时所流行的各种反对僧权的观点以及记载文献均作了详细的考察。 二、对《佛教征服中国》的得失分析 许理和教授《佛教征服中国》一书内容充实,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多处内容前后呼应,互相应证,史料翔实。许理和教授一书的特点在于对“中国中古社会初期对佛教的形成起一定作4用并促成其传播的各种文化和社会因素给予的关注”。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学者考察中国的方式与角度。这个视角在很多方面会给人以启发。但也有几点的不足之处。 第一:忽略了佛教在思想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书中许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佛教在中国并不是一种思想模式或哲学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高度纪律化的行为方5式,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不仅意味着某种宗教观念的传播,而且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修行团体即僧伽的传入,并且佛寺在中国的存在所引起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知识分子和官方的态度、僧职人员的社会背景和地位,以及修行团体与中古中国社会逐步整合,这些十分重要的6社会现象在早期中国佛教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观点很特别,说明许注意到了佛教在入世方面的各种表现,在中国与贵族所发生的碰撞,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佛教在思想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但可能也正如许自己所说的“士大夫佛教的形成以及7佛教与中国中古主流思想的融合基本上属于中国佛教的研究领域”。 8因而在慧远问题上,许理和教授虽然认为慧远“开启了中国佛教的新时代”,但仅从庐山慧远教团的规模、外界联系等方面来阐述,而没有涉及到慧远的思想。如果慧远作为一个时代的界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只有形式上的兴隆,没有思想方面的支撑,我想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这种考察是缺乏说服力的。虽然许教授以各种文化和社会因素为视角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学习,但过于纯粹的社会视角必然忽略了佛教在思想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要站在历史的背景下,考察思想的发展。许理和教授虽然在第五章第六章中,对僧权的维护和佛道冲突的早期历史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其中有对思想的关注,如对儒家的文化优越感的考证,对当时国人功利主义的考证,但这只能说明在“信仰的维护”方面佛教思想的逐步演变,对更广泛层面上的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没有展开。 第二:忽略了对僧团内部联系的考察。许理和教授在论述慧远及其僧团时,只考察了这个团体的外部关系,如与士大夫的联系,与王室的联系,却忽略了对僧团内部联系的方面。在我看来一个庞大的组织,必然有其存在的法则。从史料可以考查得出,慧远僧团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慧远作为一个领导者对僧团的内部进行过一系列的整顿。慧远内部僧团的整治对于佛教在中国的转型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总体而言,许理和教授的《佛教征服中国》一书对我有极大的启发,让我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到了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让我学会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与分析问题,而许氏对史料考察的严谨态度,也着实让晚辈深感敬佩,这亦是一种治学态度。 参考资料: 1、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3、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立天著:《慧远及其佛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5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6-327页。 6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7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8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1a2a04de80d4d8d15a4f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