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箜篌引》解读 作者:谢彦武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0年第10期 摘 要:根据《课程标准》,准确解读文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抓手。本文探究古诗《箜篌引》的作者是谁,理解诗人的价值理想,鉴赏文本的悲剧风骨。解读就是解放文本,创造自由。 关键词:古诗作者 诗人理想 悲剧风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新选梁实秋先生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章记写梁启超大师第一次在清华学校演讲时就以一首古诗《箜篌引》开头。如何解读这首古诗是学习这篇文章的抓手。古诗《箜篌引》是蔡邕《琴操》记录的一首汉乐府琴曲。全诗四句十六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首诗也因首句名为《公无渡河》。此诗气韵古朴,意象苍茫,激情悲壮。象征经典悲剧,意境慷慨悲凉。 作者是谁?作者可能是蔡邕自己,也可能是津卒或其妻,甚至可能就是古代的任何一位民间艺人。我认为古诗《箜篌引》的作者之一就是蔡邕自己。作者是鉴赏美并判定美的人。蔡邕第一个发现、肯定并记载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美诗,应有作者名分。诗虽然是言语文字作品,也完全可能是某种目的罪证。柏拉图的对话文本大多采用曲折转述,可能就是考虑到了语文政治性。柏拉图总是开口就说“苏格拉底如是说”,而苏格拉底却又声称:“从前,我从一位曼提尼亚女人第俄提玛那里听到过关于情爱的说法。”[1]柏拉图文本的第一作者只能是柏拉图本人。蔡邕,这位生逢汉末乱世的通才大师,虽隐埋作者身份,想远离现实政治,却先受十常侍迫害,再遭董卓威逼出仕,最终王允定其“渡河而死”。可以说,《箜篌引》诗本暗示了蔡邕豪壮的人生悲剧。“箜篌”即是象征“空侯”。因此,蔡邕《箜篌引》的第一种解读是:我告诫你在乱世不要去做官。你竟然惧怕权势去做了奸贼的高官!你做官被人加罪砍了头,我除了悲叹还能怎么办! 诗人何为?诗人言志。诗人道说人的精神理想。人之志就是人的权力意志、价值理念。荷尔德林诗说:“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2]诗人之志就是引导人走向理想的诗意生活。为了自己的价值理想,人有权力选择是生还是去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海德格尔教导:人向死而生。悲剧的价值就在于人性的崇高和伟大。《公无渡河》显现着古典悲剧的伟大风格。“公”完全可以是渡河出征的勇士形象。黃河古渡,黄沙飞扬,黄流滔滔,黄甲裹身。渡过黄河就是中华大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人的权力意志具有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所以只有人才拥有无限自由的诗意生活。《公无渡河》文本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为了理想而死,死的风流,死的伟大!对《公无渡河》的第二种解读就是:我劝告你不要渡过黄河到中原逐鹿。你却毅然渡河到中华大地上去建功立业!你驰骋疆场落了个马革裹尸;我只有仰天悲痛别无奈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a664a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