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总的特点:分裂走向统一;制度走向完善 (公元220——589年) 一、魏晋南北朝: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公元220——589年) (一)总体知识概况: 经济 农业:曹魏马钧的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商业:草市形成;江南经济的开发。 政治 中央政治制度:由东汉的尚书台演变为尚书省,继而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官制:九品中正制。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化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现象;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东晋《抱扑子》中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宗主督护制使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 (2)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族人民起义不断爆发; (3)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4)拓跋珪执政措施开始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初步基础。 2、改革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3、改革的特点: (1)由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改革; (2)具有缓和统治危机和改变社会形态的双重性质; (3)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结论: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二、隋唐: 总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589—906年):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一)总体知识概况: 1、政治: 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2、经济: 1)农业: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丝织业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有胡风风格,私营作坊在唐有发展;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陶) (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分开;唐代夜市出现;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重要市镇);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扬一益二”,湖州、杭州在唐代也有很大发展;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文化、科技: (1)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教义,得到新的发展,唐太宗印成《五经正义》成为儒经的标准读物。 (2)诗歌、文学、绘画: 唐代是中国诗歌鼎盛时期,著名诗人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高适、岑参、王维、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由于城市的繁荣,唐代出现了适合市民欣赏的短篇小说—传奇。唐代楷书名家有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草书大家则有张旭、怀素等。初唐阎立本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图》;盛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 (3)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发明 (二)唐太宗: 1、即位前:(1)追随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了隋朝,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通过“玄武门”事变取得帝位继承权 2、即位后: (1)善于总结前代兴衰教训,树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存百姓”,“仁义为本”和“文德治国”的治国思想。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勤于政事。 (3)完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按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制定《唐律》。 (4)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 (5)崇儒尊孔,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建国学,校五经,刊行《五经正义》作为儒经的标准读本,推动了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发展。 (6)实行民族团结政策。 (7)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8)晚年,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对自己一生作出“益多损少”的较客观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d3712fb307e87100f69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