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 通过用直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找一找、测一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毫米的有关知识,建立了毫米的长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了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学习难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前准备 学具准备:数学书、直尺、银行卡、硬币等小物品。 微课录制方法:结合PPT课件录屏与DV拍摄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课件展示学生测量结果。 质疑: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二、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1.引入新课。 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三、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观察直尺,发现1毫米。 2、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理解:1厘米=10毫米或者 1毫米=1厘米 3、想一想,建立1毫米的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同桌用手比划其长度。 4、实物举例。如身份证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等。 5、思考: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可以用毫米做单位来表示? 四、小结。 总结毫米的长度,再次明确1厘米=10毫米。 (另附数学游戏练习题课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12352859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