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串讲 唐 韩愈《昌黎先生集·杂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韩愈25岁中进士,29岁开始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转年八月,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原题四则,这是第四则。所谓杂说,是一种文艺性较强的议论文,近似于现代的杂感、随笔。它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偶感于心,发而为文,发抒一点不必是系统的看法,因此称为“杂说”。“杂说”虽以“杂”名,却又要求“杂”而“不杂”,“杂”中见“清”,取材尽可即兴,笔致不妨跳脱;但立意要高,开掘要深,脉理要清,笔墨要洁,这样才能寓深意于形象,藏锋颖于曲屈。韩愈的杂说篇幅虽短小,却“道古而波折自曲,简峻而规模自宏,最有法度,而转换变化处更多”(清张裕钊语),其墨气精光,溢射于尺幅之外,仍有他气盛言顺、力大思雄的一贯特点,所以历来被奉为典范。本文由伯乐相马的故事生想,通篇比喻,在顺接逆转之中,对举而下,层层深入,说明了识才、用才的重大意义。篇末一问一叹,曲折中含无穷不平之意。有人据文意认为作于贞元十一年(795)三上宰相书求仕不遂之后,可备一说。 【串讲】 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世∕有 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 ★伯乐(lè):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xiàng)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然后: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又出现另一种情况,并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千里马:一日行千里的马。★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 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只 辱 于奴隶人之手, 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 ★故:所以。★虽:即使。★奴隶人:做奴仆的人,这里指马夫。★辱:受屈辱。☆奴隶:古代也指仆役。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起)并列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以:把,拿。 第2段,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 ★马之千里者:即千里之马。这是为了强调定语“千里”而将它后置。★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dàn):十斗为一石,或一百二十斤为一石。★食(sì)(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其 能 千里 而食也;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 ★其:它,指千里马。★能千里:能够日行千里。“千里”用如动词。★是:指示代词,这样的。★虽:虽然。 食不饱,力 不足, 才 美 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 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不能显现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 ★外见(xiàn):显现出来。见:同“现”,显现。★且:犹,尚且。★常:普通,平常。★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 安 求 其能千里也? 不可能,(又)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求:要求。★其:它,指千里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98cde666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