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创新数学教学 摘要]知识、能力、素养都是人所具有的,同时也是能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数学素养能生发成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同时数学知识和能力也可以转化成数学素养。中小学阶段是人的诸多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创设,教学反思 一、创新问题设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常常会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使枯燥的课堂趣味化,可以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借助用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使学生享受快乐的数学课堂的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是好的呢?在我看来,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除了轻松有趣的同时应该还带有目的性,因为它是围绕这节课的内容和学习任务来创设的,不单是为了让学生快乐地接受这个虚拟的情境,很快地进入到上课状态,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带着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去。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橡皮、拃作为单位去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发现测量的结果不同,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并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兴趣。还有在《角的初步认识中》可以出示五角星、三角形先遮住它们的中间部分,只露出角,让学生先猜猜看是什么图形?依据什么猜出来的?引起学生对角的关注,从而一起来探究角的特征。 除了要有目的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应该简洁。数学本身就具有简洁这一大特征,所以我认为数学的情境创设不能过多地拘泥于故事性,因为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容易弱化其对于课堂知识的引入导致学生感觉不到情境与课堂内容的联系,不仅没有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同时也影响了整节课的节奏。 在情境创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创设的情境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们创设情境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这个情境最好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像在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学习中,创设一个去郊游的情境,两个人分一个苹果和一块月饼,那半个苹果或者是半块月饼应该用什么数字表示呢?这就让学生发现整数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时不够用了,激发了要学习新课的欲望。情境创设还要符合客观事实。它是作为学生沟通课本与现实的桥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随时随地识别身边的数学信息,不仅会发现并提炼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二、创新感知的方式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这说明数学具有抽象性,很多概念如果只是看着课本去听老师讲解,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讲解难度,也让一节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缺少主观认识,对抽象的概念很难充分的理解和接受,久而久之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者是学生比较少接触到的知识内容,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课件、资源,帮助学生去感知与理解。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周长”的概念,课本上解释是:物体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那么什么是“一周”呢?很多学生就会一知半解,还会经常受物体的大小影响判断,但这个问题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立刻就能解决,并且对“周长”有了一个直观的感知。 还有像二年级第二学期中的《克与千克》,低年段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很少去留意身边物体的重量,对重量单位更是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经常在练习和考试中很难把握哪个才是合适的单位。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学生熟悉的物体:洗衣液、石头、纸片、树叶……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这些物体的轻和重,在和他们一起用秤去测量这些物体的重量,让学生对要学习的重量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时,会拿问题与所知道的物体重量做比较,最后选合适的答案。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只有经过感知过程的数学知识与概念才是被学生所理解的,而只有对知识概念理解了才能记得牢固。我们向学生教授知识并不是单纯地对大脑发送信号,还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在头脑中重新形成,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教师要有破旧立新的意识 要创新教学,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而要想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敢于直视自己教学上的问题,比如课堂的管理问题、教学的效率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我们不能一直遵循旧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除了要创新教学教师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 我们平常所写的教学反思只是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忆、审视和评价,而“自省”则更需要教师做到对自身的行为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总结反思。所谓“为人师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单指传授数学知识,教师还应该以自身为榜样引领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加强他们的数学能力并使这些数学知识和能力内化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每个老师在解题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偏向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而作为教育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只执着于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教授学生,首先老师自身应该理解并研究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特点,并带领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根据全体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针对学生的喜好去教育他如何灵活运用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像在二年级上学期中有一道例题“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列综合算式来解决,很多学生都会按照题意,直接写84-40-26,而课本中有一个提示“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怎么用算式表示,还要引导学生去对比两个算式的联系。而这在我看来恰恰是在为以后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所以在平常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是针对一道题,一节课去进行多角度讲解,应该使之常态化,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想要真正做到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师者必须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改变从前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和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a41baf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