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知识整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相反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索取>再生) (2)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消除等作用,相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排放>自净)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 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资源危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资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2)生态破环 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 大熊猫、江豚、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3)环境污染 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大气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泰晤士河的悲剧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石油泄漏 3.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乡村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突出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近年来,乡村经济发展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氟氯烃等制冷剂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 人类占据了生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 国际水域污染 北海、地中海、国工业、生活废水污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对际性河流上游 染海洋;海上油轮业;影响河流下流地区人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 的石油泄漏 们的生产和生活 6.【方法技巧】有关环境问题的解题思路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水体更新速度慢,水体的自净能力低,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3)分析后果和危害:两方面分析对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生态持续发展 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 条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社会持续发展 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内容 具体做法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与子孙后代共享资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源和环境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共同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原则 的协调 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3.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制度 + 企业-技术 + 公众-教育) (1)消除贫困 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 放大量酸性气体 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导致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威胁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成因 地区 环境问题 原因 发展中 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 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国家 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②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 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①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自然资源; 国家 题 ②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5.全球性环境问题 表现 分布 成因 危害 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 大量使用矿物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矿料;森林面积大量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减少 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新能源 酸雨(pH<5.6) 西欧、北欧、北美、燃烧矿物燃料排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变 原因:a.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b.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我国农村脱贫的途径:a.发展特色产业 b.教育扶贫 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d.转移就业 e.异地搬迁 (2)发展绿色经济 内容: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者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a.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染物排放。 b.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3)提倡可持续消费:公众参与和支持,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4.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措施、意义 ?(◆一般从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描述) ⑴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 ②扩大生产规模,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③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④加强科研投入,加大产业化应用研发,开发新产品; ⑤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⑵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保护生态环境; ②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山水,打造生态旅游乡村; ⑶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①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②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增收致富; ③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增加收入 ④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5.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意义(◆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统一)(措施和意义回答的点都是一样的) ①措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保护了生态环境); ④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 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品牌(增加了经济收入); 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 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市场(增加了经济收入); ⑧加强工业联系,降低生产成本; ⑨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说出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理论依据和规划目的。 概念:一个地区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人们依据主体功能划分的区域,就叫主体功能区。 理论依据:生态文明理念/科学发展观 目的: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2.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 ①适宜开发的土地少(集约利用土地) ②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受自然资源实际情况限制) ③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 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多样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3.中国主体功能区分类 功能区域 举例 地理背景 发展方向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优化开发区域 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 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力接近饱和 群的协调发展 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较为密集,重点开发区域 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城镇体江淮地区、兰州-西宁 系初步形成,虽目前开发基础较弱,但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未来的开发潜力大 要增长极 限制农产品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开发生产区 平原主产区 耕地多,农业发展条件好 农产品生产区 区域 重点生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环境脆弱 保护和修复环境 区 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或地文化自然遗产 质、地貌 禁止开发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战略 (1)发展优势 交通便捷 长江是内河黄金水道,以长江为轴线,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内陆资源富集地区联系起来,京沪、京九、京广、皖赣-湘黔等铁路干线,较完善的高速公路网 资源丰富 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生物基因宝库 产业优势 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带,钢铁、汽车、电子、石化、装备制造等现代工业沿江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产业基础好 人力资源优势 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市场广阔 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消费需求大 (2)发展战略:①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②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③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④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大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 ⑤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 ⑥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 ⑦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5.我国海洋国情:①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②南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显著,执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现象。 ③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④海洋灾害种类多。 ⑤拥有世界海洋大部分生态系统类型。 ⑥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6.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措施 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7.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 8.公海: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称为公海。 9.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拥有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 ①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 ②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 ③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④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 10.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依据? ①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 ②中国渔民历来在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从事生产活动。 ③明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 ④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是台湾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911f971a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