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米琳娜 本学期我承担了学校开展的“开展同课异构、聚焦课堂实践、打造有效课堂”活动的一节研讨课,课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110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教学难点:确定图中直条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绘制统计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周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统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统计图。板书: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生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2)回答问题: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一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小吗? (3)合并统计图。 (4)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揭示课题 2、分析统计图 (1)观察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点) (2)引导学生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3)学生完成课本第110页的问题。 【评:在这里,教师担任的是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调动已学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认知与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解决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新问题并理解它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他们从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P111“试一试”。 2、出示27—29届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评:这道题跟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更有效。另外,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提供的数据,解答有关的问题。本题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习变得更灵活。】 (四)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把生活而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例题与练习,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本节课设计了一道例题:“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两道练习:“泉山小学兴趣小组参加人数统计”和“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这些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一来,我们便能轻松地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所在。 二、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幕后引路人。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统计图的信息;通过学习例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把一个不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等等。这些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退居幕后的引路人,当他们学习的方向偏离轨道的时候,我便给他们送上一盏明灯,让他们能在数学海洋中顺利地扬帆启航。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和“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制作复式统计图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重要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这节课仍存在着一些遗憾:由于讲授这一课时是借班上的公开课,面对众多听课老师,学生又是陌生的,因此有时怕学生说的不到位扶的多了一些等等。 总之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是我受益匪浅,让我体会到一节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出不同的效果,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大胆尝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b1a3de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