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别名“诗余”“长短句”。大部分词分两段,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最早出现于隋唐,在宋朝达到了高峰。分成了婉约、豪放两派。 C.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D.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 羽扇纶巾(guān) B.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 D.都门..帐饮无绪 。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国神游”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传说留在人间。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最常用的手法是怀古伤今。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人生如梦”的感伤色彩却透露出一丝消极颓废思想、损害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D.词人讲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 9.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 1.B 词最早出现与南朝 2.A B项峭应读qiào。C项砭应读biān。D项称应读chèn。 3.B B当“所以”讲,其它都当“旧”讲 4.C 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语 5.B 例句是宾前;A是状后;C是被动;D是判断 6.C 7.C “卷”并非拟人手法。 8.C 损害不了 9.D 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eca30fb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