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名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之一,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设想:教学这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从而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通过学习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并背诵两篇短文。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5、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资料助读;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然后结合资料及文中注解合作翻译课文,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4、背诵课文,5、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八年级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的吗?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1、学生回忆上一课学《公输》一文时,对孟子的了解情况。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教育家。 2、了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教师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下齐读。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结合文中注解自行或合作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教师巡视 3、学生完成翻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今义:城市;郭:外城,今义:姓氏) 委而去之( 去: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 一词多义; (4)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朗读课文,引导理清论证思路,然后背诵课文 :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疑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推荐回答后教师明确。 明确: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推荐回答后教师明确: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论证方法:举例和对比论证、讲道理、类比推理 2、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如:在文章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 三个排比,气势强烈。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失足层深入地说理,不能颠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从而得出文章结论。 如: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这组句子构成排比句,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强烈,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 3、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七、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 教学反思:文章短小,生字不多,说理论证的层次分明,对于九年级学生不难理解。本设计合理,也比较实用,教学效果不错。一节课能完成教学任务。板书较好地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学依据板书在几分钟内生基本能背诵本文。不足的事是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多了点,导致后面留给背诵时间不够,多数学生还不能当堂背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1ad91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