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 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 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 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加餐; 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自然要 受到冷遇,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 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 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 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 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 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 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 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 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 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 言文字; 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 学会写作;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 其他学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 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 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 ,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 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 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 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 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 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 、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 “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 ,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 ,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 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 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 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 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高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十几篇“基 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难怪,去年一位高考落榜的复读生不无感慨地说:“1995年高考, 语文考了300多分(标准分),结果名落孙山; 1996年全力学语文,做了几大本习题,结果高考语文还是不及格” 就我们县级高中来看,每年能够进入高校的学生至多也不过40%,而60%的学生则走向了社会。可这部分学 生又能凭什么在社会上自立起来?凭他们所学的那几十篇基本篇目?凭他们死记的那些条条?靠他们所掌握的 做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显然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有自强的基本素质,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实实在在的 科学文化知识、社会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否则,一旦踏入社会,一个高中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 小学毕业生、甚至于文盲又有多少区别呢? 总而言之,语文科的应试教育,不论是从语文的教学目的、任务,还是从语文科的工具性特点看,不论是 从"3+2"高考语文命题实际,还是从高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看,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 斌同志所言:“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单纯学科分数为标准,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上高一级 学校为目的,应试教育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83119e87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