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A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欲,处处在仿照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学生B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的。”学生C说说:“菲利普夫妇尽管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却差不多被金钱腐蚀了。”学生D说:“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的,染上社会的恶适应而最终‘咎由自取’的人。” 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预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反思:反思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新和同情。”大伙儿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学生E,一个平常不爱发言却喜爱发表不同见解的女生。今天,她的问题让大伙儿一惊,然而我又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荣。 一方面,我心想:差不多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那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预备到那个问题,会可不能把握不住?那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那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她,更会打击她的积极性。既然差不多显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成。 因此,我趁机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于勒有没有闪光点展开讨论:“他是不是确实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厌恶的家伙?” 问题提出后,全班众说纷纭,我也不时“挑拨”、引导,现将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情愿赔偿哥嫂的缺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尽管简短,然而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期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欢乐的过生活”。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期望。 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周围来,不情愿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亮的对比。 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一辈子悲剧的深潭,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怀。我们无法啊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专门多情况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因此,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 凭心而论,我被学生感动了,因此,我说:“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在那儿,金钱主宰了人民的心灵和生活。它使冰炭难容的人亲热起来,使骨肉分道扬镳。让我们从于勒的身上,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让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杰出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确实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进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操纵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33f8a7e6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