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察古知今——论地图绘制在培养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中的作用 作者:李 念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8期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并明确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历史就其外在形式而言,是以人的活动和时间、空间的有机结合作为主要脉络来呈现的,简单地说历史就是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活动的记录。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尽可能地将与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时间、空间概念直观、全面、准确地展现给学生,无论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还是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言都是很有意义的。 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历史地图是向学生展示历史空间维度的一种常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意识的一种主要途径。而学生自制历史地图既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又能帮助他们自如地将各种富有时代气息的历史信息在一个空间呈现出来,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也很有帮助。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学生更真实地解读历史 据说美国前副总统理查德·切尼曾经开玩笑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这张地球夜间卫星地图给他提供的信息要超过美国中情局。 这句话虽然夸张,但事实上普通人从这张地图上还是得到了许多足以颠覆自己脑海中“固有概念”的一些信息,如各国的经济实力的悬殊,全球区域发展的失衡,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人口的分布等。“灯光”通常被认为是生活层面的元素,但当它与“夜间”、“全球”等时空元素结合后,以太空卫星地图这一高科技形式呈现出来,恰恰成了专业解读世界人口、经济、政治甚至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同样道理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若能大胆地以增加特定时空元素的方式对我们常用的历史地图进行一些修正,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更直观、全面和准确的历史信息。比如有学生在学习“三国鼎立”这段历史时会产生疑惑:为何吴蜀两国加在一起比曹魏“更大”,但当时的人们却认为吴蜀联盟对曹魏“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呢?如果我们指导学生在三国政区图上将东汉末年13 州部137 个郡国人口数按10 万、50 万、100 万等为单位以直径不同的圆点来标示,就会得出一幅东汉末年郡国人口比对图(图2)。如果我们再将人口密度较大的郡国连成片区就会得出东汉末年主要人口分布区域图(图3)。 在当时的农耕状态下人口数量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因此学生可以从这些人口地图中更直观地感受到三国之间的实力对比,也更能准确地理解诸葛亮对时局“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判断。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主要衡量指标的数据导入相关政治地图中,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全新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问题。比如将辽国各地人口数据带入“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会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 “燕云十六州对辽国有多重要?”这一问题;将埃及农田、水资源分布信息带入埃及政区图会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希罗多德“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句话的含义;将祁连山北麓绿洲信息带入汉唐政治地图中会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西走廊在内地和西域交往中的作用”等。 二、有助于引导学生多视角地审视历史 在制作这些地图时学生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明区域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指标来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比如在制作《美国领土扩张》地图时,我们将独立之初(1783 年)美国各州(包括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居民点)人口数据带入美国地图中,形成《1783 年美国各州人口对比图》(图4),从该图中学生可以发现当时绝大多数美国人(占当时400 万美国人中的95% 左右)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山以东的13 个州份中,因此能更清楚地理解最早独立的13 个殖民地在美国的分量。但当我们将平原分布比例带入该图就会发现,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地区虽然当时人口稀少,但平原比例竟高达93%,平原面积接近原来13 个殖民地平原面积的1.5 倍(图5)。阿拉巴契亚山东西两大区域纬度、气候类型都比较接近,更大的平原面积也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未来更大的发展潜力。事实上随着美国西部的开发和人口的西迁,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以东区域人口数量到南北战争前的1853年迅速增长到占全国人口的49%,仅密西根湖畔的芝加哥一城人口就接近100 万之多(图6)特别是当时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旧西北部”( 包括今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密歇根、威斯康星诸州) 人口增长大大快于主要从事奴隶制种植园的“旧西南部”(肯塔基、田纳西、亚拉巴马、密苏里、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诸州)地区,这种南北人口比例的差异使得主张废除奴隶制度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林肯在“没有拿到一张南方区域选举人票”的背景下成功当选,从而揭开了废奴运动的新篇章。 三、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连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目的是为了洞悉变迁规律,以求察古知今。在自制历史地图时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参照指标来改造原有的地图,在此过程中他们也能逐渐意识到随着时代的推移,改造历史地图所参照的相关指标也在发生某种有规律的演变。例如在制作《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地图时,当时的中国处在典型的农业经济时代,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等因素可能在国力比较中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在制作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力量对比图》时欧洲已经经历了两场工业革命,是典型的电气化工业时代。衡量各国国力水平主要则应当参照钢铁产量、发电量、铁路长度等指标。如一战前德俄两国从面积、人口、耕地、粮食产量等数据来比对,结果如表1。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主要领导国之一,作为当时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其综合国力显然是大大超过被列宁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的沙皇俄国的。但此表中俄国的几个数据都大大高于德国,显然难以准确体现一战前俄德两国之间的实力差别。而如果我们用钢产量、国民收入、战舰吨位和所占世界工业生产份额等指标去衡量,就会得出与上表完全不同的结论。 可见在农业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的主要指标可能是农田面积、人口数量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指标,但到了工业时代则变成了钢、煤、电力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指标。以此类推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我们去比较一些国家的实力差距,更应当从教育水平、科研力量、开放精神、法治程度等指标去衡量。这种变化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 四、有助于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生自制历史地图除了需要对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紧密联系之外,还涉及逻辑学、统计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因而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手段,促进他们各学科知识的联系。而学生在构思一幅全新的历史地图时,在他的脑海中所展现的必然是一幅与通常地图完全不一样的时空场景,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从不同视角看待事物的精神,以及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各类历史地图,无论是在学科知识的巩固,还是对学科能力的培养上都很有益处,是一种自主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好方法,也是创新历史教学的好手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cc67f7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