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区分借喻和借代的方法

时间:2023-01-21 17:08: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语文2021高考语文复习:区分借喻和借代的方法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看本体和对象之间是否存在相似性。如果没有相似性,就不能是转喻。例如,“十万横幅斩地狱”和“南方灯塔十年”,这些“横幅”和“灯塔”是转喻还是转喻?首先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旗帜:旗帜的总称,指的是这里的军队。灯塔烟雾:当敌人入侵古老的边境时,在一个高平台上点燃的火,用来报告警察。后来,它通常指战争之火或战争。仔细想想,“信号”和“军队”、“灯塔”和“战争”之间没有相似之处,所以你可以判断这两个词的用法不是隐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因此,通过掌握转喻的本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似性以及转喻的本体与客体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可以区分它们。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例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使用了一个比喻。取而代之的是“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这两句话中,本体是“敌人”,隐喻是“狗”,隐喻是“意象”。从明喻到转喻,只有本体和隐喻被省略。因此,所有转喻都可以转化为明喻,只要它们添加了本体论和隐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此外,同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作转喻或转喻。那么如何区分呢?此时,这取决于对象对应的词语是否采用了相应的隐喻。转喻是为了给对方提供信息,并把重点放在隐喻上。因此,与客体(隐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用相应的隐喻陈述,而转喻则是取代另一个,关注生成。因此,与对象(借用体)相对应的单词不需要更改为相应的语句。看下面两个例子。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恶的蛇和野兽榨取了我们的鲜血和汗水。(借用)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给我价格。(借用)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

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在第二组中,B1是一个转喻,可以变成一个明喻:“那个男人像一只大白熊一样冲着我冲过来。”它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外国人像熊一样肥胖的身体、笨拙的动作和凶猛。在B2中,“大白熊”只指白人和肥胖的外国人。它使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此人。相应的“承诺”一词并没有被用来描述动物。如果你把它改成一个通用术语,它就变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格”但它不能变成一个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向我承诺了价格”,这显然不是一句话。

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

如果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就不难区分转喻和转喻。例如,“当她丈夫难过时,她感到安慰。毕竟,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没有影响她的工作。”这句话是转喻。 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下面的句子也使用转喻。省略了分析。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在色彩鲜艳的染缸里,真丝很难不保持它的白度。(来自《每个人都关注语言的文明和健康》的12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 以下句子使用转喻。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包身工》) 5.郭全海脱下青骡马,翻了个身把玉眼赶了出去。(分马) 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5df253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