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公开课

时间:2022-12-11 22:09: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离太阳最近的树经贸部 翁娇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 力。 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领会《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课文即是一曲颂歌也是一曲悲歌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描述三十年前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文章所叙述的情 节是发生在阿里,本文的作者毕淑敏在描述她第一次 16 岁时到阿里的行程时,说她从北 京坐火车出发,坐完了火车又坐汽车,光坐汽车就花了她 12 天的时间,在后来 6 天的时间里 她坐在车里的感觉是汽车不是向地面上的哪个方向行驶了,而是向“天上”爬去。为什 么毕淑敏感觉向天上爬去,我们从课文的第一句就了解到:阿里平均海拔 5000 米,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也只有 5000 左右,所以阿里被称为“ 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的第三极”,把它与南极、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 的呢?自然环境 特别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我记得 02 年的《读者》杂志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军嫂带着 5 岁的孩子去探望她在驻守在西藏的丈 夫,结果由于西藏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孩子还没有见到她的爸爸就离开了 人世。在阿里这样的恶劣的条件下,人生存都有些困难。但这里竟然生存着一种植物―― 红柳。在这个地方有植物有绿色,那就和我 们见到的绿色的意义不一样了,它就不仅是生命,更是顽强生命的象征了。可是,当时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更为了缺乏环保意识而 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三十年后毕淑敏以而深沉的笔调为 我们唱了一曲有关红柳的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板书:颂歌、悲歌) 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 (师生齐读,约十分钟)

并思考: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 (赞歌——颂红柳 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 (悲歌——叹被毁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 为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

明确: A 红柳 1 因其生长在平均海拔 5000 米的高原上,离太阳最近。 2.这是

高上唯一的绿色 B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 密的花,对 酷寒和缺氧微笑。

2、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

么修辞方法?

明确:属于描写(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

动形象的语言 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另外, “微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

明确: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 5000 米,冰峰

林立,雪原廖寂”。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红柳还能“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微笑”一词写活 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 其顽强的生命力。“不可思议”则是从侧面写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它顽强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人冷的时候会缩成一

团,但红柳没有)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如果 生存很困难,畏惧严寒和缺氧的时候,可能就战栗不已,不敢往前迈一步,人就是这样, 但红柳不是这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它却是在不断在扩展在着自己的势力,延续着自己的


生命)( 3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把植物比作金属) 4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 像一棵不屈的英魂。” (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它不是一下子屈服,化成灰烬,而是仍然 保持着它最初的生命的状态,这也体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5)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巨型根雕( 6 “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5、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 明确: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当人们用它烧饭时,它 "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 ",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

6、哪些语句描写了红柳在固定流沙方面的表现?也就是说红柳所固住流沙的数量以及固定的质量,是否牢固,风是否容易把它们分开呢? 1 )第 12 段“一座结实的沙丘”“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 边缘”(2)第 14 段“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 3)第 15 段“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以及这段描写挖掘红柳工作量之大 (4) 19 段: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 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 苍穹。(从另一个侧面写,红柳是深深地嵌在在沙丘之中)

诵读以上所说的语句 (二)悲

1. 环境如此恶劣,红柳这个高原上的精灵,顽强地生存着,更重要地是它以自己强大的根 系固定住了流沙,无私的为人们做出自己的奉献 ,,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这样的精灵自己 以它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是毫无问题的,另一方面,它为人类做贡献人们理 所当然应该珍惜爱护它。可是,是不是这样呢?不是,其实作者在歌颂的同时,就已预示 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

明确:“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2. “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 明确:红柳树惨痛的悲剧。要说清这个悲剧故事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作者交待了红柳的结局、命运——掘净烧光

明确:怎么说呢?请看作者的安排:在整个故事中笔者写的最详细的是哪一部分?——是 挖红柳的过程。——先掏沙再斩根;先易后难;先人工后炸药。——这又何必呢?又费时又费力的,干的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好事吗?作者为什么这样细致描写挖红柳的艰难过 程?

明确:这说明作者。她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挖红柳的工程耗时越长,费力越大,结局越惨,越说明红柳的坚强,越说明人类的可悲、可怜,悲剧色彩就越浓。所以说这又是一曲悲歌。这曲悲歌是通过冷峻的叙述唱出来的。

3. 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

明确: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4. 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明确:司务长连说了四个 "对不对 "。请大家研读司务长和我的对话,想一想:司务长的经济帐算得好不好?他的话中连用四个“对不对”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司务长目光短浅,愚昧无知,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人们犯了错误,还浑 然不觉;人们在自掘坟墓,还义正辞严。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的情态,这是从反面从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了事件的可悲之处啊!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 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 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三)本文告诉我们什么? 人类 —— 环保意识 —— (抒情)

四、回应开头 ,现在,我们叫一位同学有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激情。

五、小结: 本文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通过描写它枝叶花根,突出它的奉献精神、

巨大的贡献和伟大的力量 ;悲红柳的命运、掘净烧光、理直气壮,突出更可悲;通过抒情唤人类环保意识。本文写作风格为赞悲融一体, 平淡蕴深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作业。

2、仿照课文题目,拟写一个复杂记叙文标题,描述一种动物或植物,但不能出现这个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99b45f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