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析文中人物(元方,父亲的友人)。 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一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与友期行 xíng 太丘舍去 shě 尊君在不 fǒu 非人哉 zāi 友人惭 cán .....2、学生试读课文,其余评点 3、学生听读课文,学习技巧 4、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板块二 (二)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2、解释重点词语,积累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陈太友与友期: 约定 太丘舍去: 离开 ..去后乃至: 才 尊君在不: 通“否”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丢下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诚信 ..友人惭: 感到惭愧,意动用法 下车引之: 拉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3、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他们)约定(在)正午(见面)。过了正午(那个朋友)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他)就(先)走了,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还没有到,他已经先走了。”友人便发怒骂道:“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板块三 (三)探究课文,把握形象 小组讨论: 1、你觉得文中的“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明事理、懂礼仪。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 5、背诵课文 三、当堂训练 1、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称: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 家君 )待君久不至,已去。” 2、你能说出这三种称谓有什么不同吗?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你父亲”。 君: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我父亲”。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鄙人 ②卑职 ③家父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令堂 ⑩犬子 敬词: ④⑥⑦ 谦词:①②③⑤⑧⑩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与家父约在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课外阅读: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8aae5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e2.html